第A4版:特别关注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1年08月17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曾祖父捐资创办学堂

一家三代 沿着祖辈足迹 走出11名教师

孙明畅在茅山小学

孙明畅与父亲在祖宅合影

    四明山麓,奉化江畔有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它叫茅山。熟悉它的人都知道天一阁主范钦墓就在茅山山脚下,千年古村走马塘也坐落于此,故有“四明古郡,文献之邦,有江山之胜,水陆之饶”的美称。

    在走马塘村旁边,有一个叫孙家山的小村落,村里人大多都姓“孙”,鄞州区茅山小学孙明畅老师的老家就在那里,是当地老人交口称赞的书香世家。“从我祖父开始,到我这一代,我们一大家子共出了11名教师。”孙明畅望着自家的祖宅感慨万千,这里承载了太多他们的回忆。

    □现代金报 | 甬上教育

    记者 钟婷婷 通讯员 蔡微波 梁超峰

    

    讲述人

    孙明畅

    从教27年,现为鄞州区茅山小学教师

    曾祖父:孙玲生 

    捐资创办“求是小学堂”,已故

    祖父:孙尔钢 从教42年,已故

    祖母:陈蓉英 从教40年,已故

    父亲:孙昭均 从教4年,现已退休

    

    1.祖父母教书一辈子,是书香之家

    孙明畅家祖上是大户人家,历来遵从“经商重教,造福子孙”的家训。中华民国成立后,孙氏举家迁往上海发展,仍然从事经商,家境殷实。孙明畅的祖父孙尔钢曾在上海的银行里工作,收入颇丰。

    新中国成立后,孙尔钢毅然辞去银行的工作,带着妻子陈蓉英回到孙家山村,开始弃商从教。

    孙尔钢毕业于效实中学,陈蓉英毕业于中国第一所女子中学——甬江女中。那个年代老师少,谁文化水平高,谁就能当老师。回到宁波后,孙尔钢先后在孙家山小学、康家小学、杨家弄小学、董家跳小学任职,陈蓉英也在走马塘小学当老师,夫妻俩教书育人,在村里有极高的威望。在当老师的40余年时间里,他们将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奉献给学校,奉献给学生,用爱撑起乡村孩子的一片天。

    自孙明畅懂事以来,他就感受到乡亲对他们家都特别尊重,特别是看到祖父孙尔钢(以下简称“孙老”),都会弯身叫一声:“孙老师好!”他知道,这既是对祖父身为长者的尊重,也是对教师这个职业的尊重。

    那个年代,子女是可以顶父母的职。因此,在孙老退休后,他的儿子孙昭均“顶岗”成为董家跳小学的一名老师,后又在宁波八中担任语文教师。孙昭均从小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下,对教育事业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对职业满心敬畏,对学生满怀期望。四年后,为响应国家号召,孙昭均成了村里的一名会计。

    每每回想起人生的这段经历,孙昭均总是感慨:“当老师的这几年是我人生中最值得的一段时光,到现在,我还为我曾是一位人民教师而感到无上光荣。”

    2.一家三代,出了11名教师

    1994年,孙明畅从鄞县教师进修学校毕业,分配到茅山小学,正式成为一名人民教师,至今已有27年教龄。沿着祖辈、父辈的足迹,孙明畅每一步都走得坚实而有力,虽平凡但执著、坚韧。

    在同事的眼里,孙明畅是个“万金油”“老好人”“多面手”。他教过美术,教案评比曾获浙江省一等奖;后改教数学,当起班主任;之后又教起计算机,还担任学校的食堂主任、总务处副主任。同事们觉得孙明畅什么都会:电脑坏了找他、教室投影设备坏了找他、手机有问题了也找他。孙明畅也是“来者不拒”,尽自己所能帮助别人解决问题。同事和学生都非常喜欢孙明畅,他对别人也是非常和蔼可亲。

    孙明畅说:“我记得小时候,爷爷经常跟我讲:当老师不容易,是个技术活;你要给人一瓶水,至少自己要有一桶水。”21世纪初,台式电脑刚刚进入普通人的家庭,孙明畅是学校第一批“研究”电脑的人,他“研究”的方向不是游戏,而是如何把电脑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去。孙明畅在当班主任时,他策划的主题中队活动全程由电脑软件程序辅助开展,完全做到人机结合,让观摩的其他班主任叹为观止。

    也许是受孙老的影响,孙明畅的大伯孙昭海、大姑孙欧波、小姑孙幼波都成为了人民教师。他的大伯是宁波市第二中学的数学老师,现已退休;大姑是宁波第八中学的语文老师,已过世。2008年,宁波第八中学已与宁波市李兴贵中学合并。小姑孙幼波曾担任过宁波偃月街小学的校长,现已退休。2011年,偃月街小学已与宁波市广济中心小学合并。

    在孙明畅这一代中,他的堂姐孙璇泉是深圳某学校的英语老师;堂弟孙挺是宁波大学的英语老师;堂嫂张幼维是同济中学的语文老师。孙明畅的妻子方丽莉也曾从事幼教工作近20年。

    孙家三代人,一门教师情。正如孙老曾经说过的那样:“现在,老师是越来越受社会尊重,但是你得经得起这个尊重。”

    3.修缮祖宅时“挖”出一段往事

    每逢过年过节,一大家族人聚在一起的时候,聊的最多的还是“老师”这一话题。虽然每个人当老师的年代有所不同,但从彼此的回忆叙述中,感怀着国家的变化,感受着生活的变好。

    前几年,在孙氏老宅,还发生了一个小小的“故事”。

    大概三年前孙家大聚会的时候,孙昭均提出要回孙家山看看祖宅。当看到孙家老宅三四进房子有点破旧时,大家提议把老宅修一修,以后过年过节有个固定相聚的地方,聊聊家常,忆忆往昔,也挺好。

    在修祖宅的过程中,工人从地基里挖出一块石碑,上面写着“求是小学堂”五个大字。当时,孙家人都很惊讶。原来,在上世纪20年代,孙明畅的曾祖父曾捐资创办一个学堂,专门招收村里及周边的学龄儿童进行免费教学。这个学堂就是“求是小学堂”,也是孙家山小学的前身。这段往事,孙家山的老一辈都知道,孙明畅小时候也听祖父提起过。没想到,这块石碑一直深埋在自家的院子里。

    曾祖父的这段往事为后辈们的教育情怀、书香气质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激励了三代人矢志教育力耕不辍的精神。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