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是一个人赖以生存的基础,家庭是一个人获得幸福的来源。如何经营好自己的家庭和事业,每个人有自己不同的方式。鄞州职教中心有一对80后教师夫妻杜丙科、陈王玲,说起他们的故事,不少同事都表示佩服。 在妻子陈王玲援疆支教一年半的时间里,先生杜丙科在家里既当父亲又当母亲,照顾年幼的女儿;在学校里,他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这期间还拿下了市教坛新秀评比、市信息化大赛、市班主任能力大赛、省“多彩课堂”比赛、全国教学能力大赛等五项大赛的一等奖。 □现代金报 | 甬上教育 记者 王伟 通讯员 王亚达 ●人物简介 夫妻档教师 杜丙科 34岁 陈王玲 34岁 杜丙科:鄞州职教中心机电专业教师,鄞州区优秀班主任、浙江省教坛新秀 陈王玲:鄞州职教中心电子商务专业教师,2020年2月-2021年6月支教新疆,被授予“宁波支教团援疆传帮带先进个人”“阿克苏地区优秀援疆支教教师”荣誉称号 ●推荐理由 一个支教新疆,将爱心和先进的教育理念传播到祖国边远地区;一个留守宁波,既照顾好了家里,又在自己的业务能力上表现突出。 特别的浪漫 等你归来,一切都更好了 “我们都是2010年开始工作的,作为新教师的开始几年,大家都在学着怎么带班怎么教学,那个时候,小杜老师各方面都做得很出色,我就去向他请教经验,一来二去就有了感情。”陈王玲老师笑着回忆夫妻档教师的缘起。 2020年,两人相识的第十年,结婚的第五年,有了一岁半的可爱女儿。这一年2月,陈王玲远赴新疆库车支教,杜丙科留守宁波。“我以为我这一走可能会拖累小杜老师的工作,毕竟女儿太小了,家里老人年纪大了身体不太好,没想到这次回来看到了一摞奖状。”那一刻,陈王玲的心里既骄傲又心疼,很多个夜晚,小杜老师都是哄女儿睡着以后再挑灯工作到凌晨的。 “她都去新疆支教了,我留在宁波,肯定要把家里照顾好,把工作做好,不能等她回来以后,我变成落后分子了呀。”对杜丙科来说,这一年半无疑特别辛苦,但分隔5000公里的各自奋斗,因为有梦想有目标,也就没觉得那么累了。 等你归来,发现一切都比以前更好了。这是一种特别的浪漫。 “回来以后,我跟小杜老师聊起在库车支教一年半的经历,那种沉下心来融入当地做点事情的经历,与去当地旅游一趟是完全不一样的。如果可能,我希望小杜老师也能去那边看看,我甚至想着趁孩子还小,可以两个人带着孩子一起去新疆,那样就不用两地分居了。” 支教前,他们在教学能力上崭露头角 自2012年开始,杜丙科已经连续9年担任班主任工作。他还清晰地记得自己担任第一届班主任时候的情况。那一届学生的高三,恰逢技能高考改革,因为工种选择原因,他们班在第一关技能考试中平均成绩落后其他班20余分,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沉重的打击。在接下去的理论学习中,他发现多数学生找不到方向,失去了学习动力,提前进入了自我放弃状态。但是杜老师觉得还不到放弃的时候,他经常利用业余时间找学生谈心,鼓励学生重拾信心,告诉他们只有努力了将来才不会有遗憾,并无偿为基础较差的学生补课。 杜老师的努力没有白费,最终,在那年的浙江省单考单招考试中,他的班级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40位学生参加考试,29位学生本科上线。 到了2019年浙江省单考单招考试,他所带的16数控2班学生取得了更好的成绩:王海涛获得了浙江省机械类专业第1名、郑士乐获得了第4名!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颗会开花的种子,这是杜老师常常挂在嘴边上的一句话。 陈王玲老师在教学同时也非常注重自身业务的提升,她通过培训考取了电子商务一级技师职业证书,参加了省资源库建设。任教高三技能考课程期间参与编写《网页设计与制作》创新学案。在2013年到2015年担任电商班班主任期间,全班30名学生全部升入高校,其中蔡寒、朱佳燕2位同学后相继考上研究生。 因为在同一所学校任职,面对的学生大同小异,夫妻俩下班后也经常会讨论一下各自班级的情况,交流带班和教学心得,相互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支教后,相隔5000公里各自收获累累 2020年初,陈王玲留下一岁半的女儿踏上援疆支教之路,自此,杜丙科父兼母职。上班时他要管理班级49个“孩子”,下班后他的时间属于女儿,只有等女儿熟睡后的深夜才是他自己用来思考教学设计及备赛的时间。在这一年半内,他经常备赛到凌晨2点,就这样利用碎片时间,他在5项市级以上教学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市教坛新秀评比、市信息化大赛、市班主任能力大赛、省“多彩课堂”比赛、全国教学能力大赛)。 印象最为深刻的一次是女儿反复高烧近40摄氏度,但是,第二天杜丙科要去湖南株洲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为了学校和团队的荣誉,斟酌再三,他不得不将生病的女儿托付给外公外婆照顾,自己踏上了比赛之路。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鄞州职教中心团队在全国上千名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最终站上了全国中职教师教学比武的最高领奖台,并代表全国中职参赛组在闭幕式中进行了汇报展示。 去祖国边远的地方支教,是陈王玲老师教育事业中的一个梦想,2020年,这个梦想照进了现实。在之后的一年半时间当中,陈老师所担任的库车中等职业学校高考班升学率达90%,创学校历史新高。库车支教期间,陈王玲老师一直在思考如何在一年半时间里留下一笔离开时带不走的资源?为此,她在上课之余参与中职教师考核听、评课50余次,多次开展讲座,培训教师240余人;走访企业、摸排学生实习情况,根据企业需求制定出了适合库车中职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实训课程的开设方案并建设相关实训场地,成功申请到阿克苏地区库车中职物流实验室建设资金476万元。 援疆第一个月午餐的时候,陈王玲发现有几位学生在教室里看书,没去吃饭,询问之后才知道,原先这几个学生生活费都是自己周末去果园帮忙除草、采摘赚取的。当时因为疫情,库车中职放假时间调整,由原来每周双休改成一个月休息两天,他们失去了这一收入来源,家里给的生活费只能够维持每天晚饭。问他们中午饿的时候怎么办,学生毛拉肉孜说:“老师,我们多喝点水。”斯拉吉丁说:“有时早饭吃囊,我们就留一点。”此情此景让陈王玲老师非常心疼,于是她每个月给这些孩子100元购买午餐。但这样的孩子这个班级有、那个班级也有,个人的力量远远不够,于是她求助派遣单位——鄞州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搭建鄞州职教中心与库车中职友谊之桥,让鄞州职教中心的善款26000元帮助到库车中职43位品学兼优的贫困学子,自己额外资助2位品学兼优学子每年各1500元的生活费。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十年来,为了热爱的教育事业,夫妻俩一直奋战在教学第一线,他们奉献了美好的青春,也收获了累累硕果。援疆期间,陈王玲老师被授予“宁波支教团援疆传帮带先进个人”“阿克苏地区优秀援疆支教教师”荣誉称号;而杜丙科老师则被授予“区优秀班主任”以及2021年 “浙江省教坛新秀”荣誉称号。 为了挖掘、宣传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来自基层一线的“四有”好教师,本报开设了《点赞好老师》专栏。如果你身边有这样的“四有”好教师,请家委会赶紧给我们发推荐信吧。 征集邮箱:xiandaijinbao@qq.com(标题上请备注“征集好教师、学校名称”字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