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特别关注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1年08月24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教了大半辈子书,从没想过离开”

三代教师,是接力更是传承

三代人合影(从左到右分别为卢艺、鲁秀多、谢丹)。受访者供图

    一支粉笔,三尺讲台,四季耕耘……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地处余姚西北的泗门镇夹塘村走出了一位高中生,毕业后反哺家乡当起了人民教师,一干就是35年。

    她是谢丹母亲鲁秀多,她将教育事业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这个精神在家族中“传承”。外婆妈妈女儿三代人用坚守及匠人精神,诠释了教师这一身份的深刻含义。

    □现代金报 | 甬上教育

    记者 樊莹

    通讯员 周晓敏

    讲述人

    谢丹

    从教35年,余姚市泗门镇

    中心小学教师

    母亲:鲁秀多

    从教35年 退休

    女儿:卢艺 从教6年

    婆婆:谢雅琴

    从教40年 退休

    1

    成了村里

    最早一批的小学老师

    “为什么当老师,说起这件事,就不得不提我最尊敬的一个人。”获得宁波市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满30年教师荣誉证书的余姚市泗门镇中心小学教师谢丹,谈起成长路上的引路人,最先感谢的就是自己的母亲。

    上世纪60年代,当时的泗门一带,学龄儿童入学率并不高,村里走出一个高中生是很了不起的事。谢丹的母亲鲁秀多,家里排行老小,上面还有两个哥哥两个姐姐。虽然条件艰苦,但父母重视教育,从小送她上学,因为成绩优异,她被保送到周巷中学读初高中。

    她毕业后回到村里,因为是夹塘村好不容易走出的高中生,被生产大队选为小学教师。

    当时教书的老师只有2个,学生却有几十个,这使得多个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同一个教室听同个老师上课,当高年级的学生上课的时候,低年级的学生就自己在下面自主学习或者预习老师下节课要上的内容,采取复式教学。

    “在简陋的教室里,一会儿在前面教一年级孩子写字,一会儿跑到中间教三年级孩子数学,一会儿又跑到后面教更高年级孩子语文……”直到现在,鲁秀多还会念叨着当初条件的艰苦。

    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农村基础教育逐步规范,泗门一带办起正规的中小学。鲁秀多正式成了夹塘小学的老师,后来又被调派到夹塘初级中学任教。

    “从家到学校约有15公里的路,记得母亲每天都是天刚亮就推着自行车出发了,晚上天黑了才回来。饭桌上,她永远乐呵呵地说着班上的事,哪个孩子情绪不高需要重点关注,哪个孩子学习状态不行需要想办法鼓励一下。”谢丹回忆。

    “母亲把大部分时间和爱都给了班上孩子,而这一切也有了回报。”不管是教学环境,还是师资力量,农村相比城市有差异。鲁秀多带出来的班级,总是泗门镇所有学校中比较优秀的,统考的时候甚至能追上城里孩子的成绩。

    “用我母亲的话说,因为热爱,所以留下,她希望能为家乡的教育做点事。”让一家人自豪的是,1994年,鲁秀多凭着多年兢兢业业为教育事业献身,获得第七届浙江省“春蚕奖”。

    2

    耳濡目染下立志当一名人民教师

    在母亲的谆谆教导及敬业奉献熏陶下,谢丹立志长大要做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1983年初中毕业,她如愿进入了“余姚师范”,三年后来到母校——余姚市泗门镇中心小学工作。

    “当时师范学校的同学,首选是到条件更好的余姚城区学校,而我直接回到了从小生活的地方。”谢丹记得,作为新入职老师报到第一天,她走入曾经就读的小学校园,教学楼还是那几间平房,操场还是泥地的那种,与记忆中的模样没有太大变化。因为条件有限,待遇又跟不上, 愿意来的年轻教师不多,她是最年轻的一批。

    “我一门心思想把农村孩子教好,把自己知道的知识都传授给他们。”刚开始,谢丹为了手写备课本、教学设计案例,每天非常辛苦翻找资料。因为带的是一年级孩子,打扫卫生、出黑板报等都是自己来。虽然辛苦,但看到班上的孩子慢慢变成谦逊有礼、自信自强的模样,成就感油然而生。

    在谢丹心中,每个孩子都是自己的冠军。当时班上有个叫李金达的男孩子,体育很好,每年校运动会都是主力选手。有一年,体校教练来学校招收,在班中扫视了一下正要离开,谢丹指着李金达对教练说:“教练,这个孩子体育成绩挺好的,要不看一下吧!”没想到,就是这么一问,孩子进了体校。临走前,谢丹组织全班同学为李金达举行了欢送会,自己送了他一艘金色的帆船,鼓励他刻苦训练,乘风破浪。李金达也很争气,与搭档参加了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男子1000米双人划艇比赛,一举夺冠。

    谢丹的尽心尽责,孩子们看在眼里,也曾给了她大大的惊喜。

    一天,谢丹进教室,门开了,只见喷射的彩带迎来,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地说:“谢老师,生日快乐!”黑板上写着“谢老师,祝您生日快乐”,讲台桌上还放了一个大蛋糕。原来,这一天是谢丹41岁的阳历生日。孩子们让老师许愿吹蜡烛时,她默默许下了:“希望可爱的学生学习进步,进入理想的中学,在人生的道路上一帆风顺!”

    3

    女儿传承老一辈教育人的精神

    转眼,谢丹任教35年。余姚市优秀教师、余姚市教育系统事业家庭兼顾型先进教师再到余姚好人、宁波市担任中小学担任班主任满30年荣誉……纷至沓来的荣誉是对她工作最大肯定。

    在平凡的工作中,她坚定地追随母亲脚步,努力争做一名好老师,诠释一份最打动人心的坚守。曾经因为不小心摔了一跤,导致左手手臂骨折,医生建议至少休息一个月,但她担心影响孩子们的学习,只休息了两天就到学校上班了。前几年,她查出了子宫肌瘤,她忙于工作,一而再,再而三推脱,直到医生建议必须手术。然而,手术动完三天就回学校上班了。

    谢丹的婆婆谢雅琴也是一名教师,在农村学校扎根四十年,对于媳妇全心扑在教育工作上也表示支持和理解。

    “说起来惭愧,因为大量时间花在了教学上,女儿出生后我对她一直是‘放养’状态,好在,孩子很懂事很乖巧,3岁开始自己洗澡,5岁自己独立一个房间睡觉。”令谢丹欣慰的是,女儿卢艺从小到大没有太让她操心。

    卢艺学习成绩不错,中考后考进余姚中学,高考结束后进入宁波诺丁汉大学读本科,随后又远赴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攻读硕士。毕业时,原本国外有个不错的工作机会,一次她回国看望大学老师,得知母校正缺一名行政老师。

    这时,卢艺想到了自己的外婆、奶奶和妈妈,“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她们身上满满的教育情怀。而自己身为教育世家的一员,如果有机会,为何不传承老一辈教育人的精神,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贡献。于是,她毅然回国成了一名高校老师,工作性质虽然和外婆妈妈有些不同,面对的不再是中小学孩子,但同样需要严谨和负责态度。

    外婆妈妈女儿无意中走了相同的路,她们都是捧着一颗“心”投身教育,爱家乡、爱母校,从没有想过离开,无私奉献自己的青春,成了一段佳话。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