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明州教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1年08月27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五度”教学策略,让课堂立体起来

——stem理念下“童创金阳”课程的研发与课堂实践

    宁海县金阳小学 应露露 王大财

    STEM理念是强调不分学科综合性教育,是将不同学科融合起来,我校遵循这一理念,开设了以“科学创新与技术实践”为主线,融合工程、数学等跨学科知识,研发了《童创金阳》课程。

    一、砥砺核心素养: 科学构建“童创金阳”课程体系

    《童创金阳》课程是以核心素养中的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实践创新为主要导向,结合stem理念,以科学创新与技术实践为主线,融合工程、数学的跨学科课程。

    根据学生能力以及课程任务的不同,《童创金阳》系列课程分为基础性课程和发展性课程。(如下图)

    随着教学实践,遇到了一些难题:学生对于“玩项目”充满热情,但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遇到挫折就容易放弃,难以保持热情;在设计作品时教师通常指令是:积极开动小脑筋,看看如何设计得更加有创意呢?而如何开动脑筋,教师没有给相应的学习支架,学生的创新能力无法提高;在小组合作时,有些同学无所事事,有些同学埋头苦干,合作流于形式……

    为此,笔者结合两年的实践,总结了一套“五度”教学策略,让课堂更加立体,发挥stem课堂的特质。

    二、习得素养种子:

    创新整合“五度” 教学策略

    在《童创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创新整合“五度”教学策略,具体为:身临其境,感受项目的“温度”,触发学生的思考,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课程学习视野和格局;思维导图,梳理知识的“维度”,学生对方案进行梳理,从而内化,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头脑风暴,拓宽思维的“广度”,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评价他人的观点,重点形成应对挑战的可能方案;原型制作,检验技能的“准度”,学生将想法可视化,制作出相应的模型;测试分享,提升能力的“高度”,明确观点原型存在的优势和不足,不断地迭代改进。

    (一)身临其境,感受课程的“温度”

    Stem教学虽然刚刚兴起,但离不开真实的项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课程的“温度”,触发学生的思考,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课程学习视野和格局。故在设计每一个主题项目时,以“真”“实”“趣”“活”为特点,“真实”使学生感受到课程综合性知识的“温度”;“夯实”基础,为学生奠定基本的知识技能;“趣味”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项目创造的热情,带着问题去学习,课程学习自然会在学生“有温度”的氛围中推进;“灵活”给学生的创新思维留有空白,让学习持续“升温”。

    (二)思维导图,梳理知识的“维度”

    在实践过程中,不少老师发现有些同学看似“懂”,但是实际做项目中却发现问题重重,应该准备什么零件?怎么搭建?具体实现的功能有哪些?还有什么特色创造……之所以问题重重,主要是在项目制作前缺乏思考和逻辑性的梳理。

    思维导图是一种逻辑性很强的思维工具,它能够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基于项目将跨学科知识直观地呈现出来,构建比较完整的跨学科知识网络。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不同学科间的内在联系,梳理知识网络。

    例如:在期中创造项目《神奇的机械手臂》中,在进行前期的引导后,学生画了思维导图。在学习画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教师很容易看出其对这个项目的整个认知程度,帮助思维不紧密的孩子进行再一次梳理。在教学中尝试运用思维导图,让学生大胆地画出制作项目的思路图,通过“图”“文”紧密结合,打造生动有趣的课堂,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三)头脑风暴,拓宽思维的“广度”

    学生在体验真实项目之后,借助思维导图独立思考内化知识,然后通过头脑风暴突破难点,挖掘知识的“深度”。

    如何头脑风暴,教师仅仅是简单一句“接下来给大家五分钟时间,开动小脑筋,如何让这个项目更有特色”,这样是不行的。

    在操作过程中,要根据学情,给学生搭建多元化“支架”,促进学生知识的自我构建。“支架”的作用主要是支撑、承载、联结等,学习支架的作用而是如此,找准学生现有水平和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区域,并以此为支点,搭建一个高度合适的“脚手架”,帮助学生有效地突破自己的能力极限,并获得新的发展高度。

    1.问题支架,引导学生层层深入。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无论是什么形式的课堂,一个好的问题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和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学科探究活动;反之,不好的问题会导致学生参与度不高,直接影响课堂效率。

    与普通课堂不同的是,stem教学更应该关注体验,关注实践,关注感悟。那么我们具体应该怎么提问呢?例如在《升降梯》这一节课中,分为三个阶段对学生进行引导(如下图)。

    2.错误支架,展示学生思维轨迹。

    “正确,有可能是一种模仿,错误却大凡是一种经历。”在教学中,错误指的是学生认知冲突的理解或者是创造,那么如何变错为利,更大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教师可以用“验证四部曲”(提出疑问——设计模型——体验验证——纠正深化)来纠正或者深化学生对某个知识点的应用。

    例如:在设计《跷跷板》这一课中,教师选择两个体重相差比较大的学生,提问:“如果这两位同学在玩跷跷板,哪一边翘起来呢?”由于学生缺乏实际经验,争论的答案不一,所以让学生设计了跷跷板模型。等学生完成了模型之后,进行两组对比设计:

    第一组:颜色一样,大小不同的铅块。

    第二组:颜色一样,大一点的铝合金(轻),小一点的铅块(重)

    学生在第一组可以得到跷跷板的起落和物体的大小有关,在第二组中可以纠正自己的认知,跷跷板的大小是和物体的质量有关,通过这样对比设计,让学生对知识点有深化的认识。

    (四)评价先行,提高技能的“准度”

    如果说学习支架是很好的脚手架,那么课堂必不可少的是科学评价。科学全面的评价可以为教学的改进提供可靠的反馈信息和质量监控及导向,还可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诊断、激励和强化的作用。

    例如:二年级在《起落杆》项目中,教师提供了以下支架(如下图):

    评价可分为两种:前置评价和后置评价,在学生模仿创造前给学生出示“评价自查表”,让学生根据评价方向认真地准备。有具体的“评价方向”,不设定“评价标准”,让学生有更多的空间去发挥想象、去创新。另外,分组完成作业然后演示,也能让学生之间更加团结,培养团队合作、互相学习的精神。

    (五)分享迭代,提升能力的“高度”

    1.分享评价,思维碰撞。

    分享于学生而言,在得到同伴回复和赞美的同时,对项目理解得更加深刻。在stem课堂中,教师一般会留较长时间让学生进行分享评价,但是低段的孩子语言组织能力不强,这时,教师可以提供“支架”帮助孩子。

    2.迭代作品,优化设计。

    在互联网时代,常说的一个词叫做:“迭代”,通常这句话叫做“小步试错,快速迭代”。记得在一次媒体报道大会中,马化腾说,小步,迭代,试错,快跑,到目前为止,QQ已经进行了300多次的迭代。

    于学生而言,在进行分享评价以后,会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那么迭代产品油然而生。在二年级在《起落杆》项目中,有位同学经过不断思考优化,将起落杆设计从1.0版本慢慢升级到4.0版本,达到自己的理想状态。

    三、发展高阶思维:

    体现教育对人生的全局性影响

    “五度”教学策略是具有旺盛生命力的学习,它构建一种吸引力,慢慢的、柔和的和传统教育相辅相成。在发展学生高阶思维能力,高级技能知识的基础上,同时关照学生的学习观念、人际交往能力等,体现的是教育对人生发展的全局性影响,也是一线教师个性化教学的微践行。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