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金评教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1年08月31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课后服务为抓手 推动“双减”落地

    “双减”文件落地后,各地如何落实推动,公众翘首以盼。

    8月24日,省教育厅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全省各小学、初中均要开设课后服务项目,实现课后服务学校全覆盖、有课后服务需求的学生全覆盖。

    《意见》一发布,迅速在浙江人的朋友圈刷屏,并成为很多人茶余饭后聊天的焦点话题。由于课外培训机构纷纷走上转型升级之路,不少家长对不能继续补课不无担忧,而《意见》结合浙江实际所做出的全面部署,两个“全覆盖”,给家长们吃了“定心丸”。

    “双减”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治标更要治本,有减亦要有增。因此,能否切实增强学校主阵地功能和增强校内教育质量,是对学校和教师的严峻考验,直接关乎“双减”推进落实的成效。

    增加服务,才能减轻负担。增强学校主阵地功能和增强校内教育质量,需要多措并举、综合施策、立体发力。在这套“组合拳”中,主要有两大抓手:一是课堂教学;二是课后服务。

    向40分钟的课堂要质量,其重要性固然毋庸置疑,但课后的消化巩固同样不可或缺。即便是同一位老师授课,但因为个体理解接受等方面的差异,客观上也存在一定差异,课后的时间如何利用,会对学习的效果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家长和孩子之所以被裹挟着参加校外培训,与课后“留白”时间过长密切相关。相比于常抓不懈的课堂教学,无论是出于“补白”还是个性化辅导等考量,课后服务无疑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

    课堂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学校是学生课后服务的主渠道。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是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重要举措,也是主动占领教育阵地的重要途径。为此,在落实“双减”政策的过程中,各地纷纷表示既要着力提高教学质量,也要着力丰富课后服务供给,全覆盖开展课后服务,加强校内课业辅导。

    在课后服务工作上,我省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据悉,我省2019年全面推行小学放学后托管服务。在前期实践的基础上,《意见》明确,各小学、初中可采取“基本服务+拓展服务”的模式,全面推进并进一步丰富放学后托管服务内容。基本服务包括看护、指导完成作业、对学困生进行个别辅导与答疑等;拓展服务指学校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

    对于公众关注的初中开设晚自习问题,《意见》明确晚自习服务基于学校自主、学生自愿前提开设,要求非寄宿制初中学生在校晚自习结束时间不得晚于20:30,寄宿制初中晚自习安排应充分保障学生寝前准备与睡眠时间。不搞“一刀切”,协调好增加服务与保障学生休息睡眠的关系,充分彰显了“双减”的精神。

    精心做好课后服务工作,实现课后服务两个“全覆盖”,用“双增”来推动“双减”落实。惟有让学生在校内吃饱、吃好,学有余力可以“加餐”,跟不上也能帮一把,校外培训的“市场”才能真正消融。标本兼治,何愁不能让孩子们享受一个快乐的童年。胡欣红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