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刘足老师和学生们一起的合照。受访者供图 |
 |
刘足老师耐心解答学生疑问。受访者供图 |
“我们援藏的目的,不仅仅是填补师资,更重要的是传帮带,把浙江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融入西藏的教育教学当中去。从这一点来看,现在算是达到了初衷……” 今年3月,宁波市五乡中学刘足老师作为浙江省第九批援藏专业技术人才轮换接替人员,到拉萨那曲高级中学支教,担任英语老师。 一晃近半年过去了,她坚持每周写一篇手记,记录下心路的变化、坚持的收获以及当地孩子对知识的渴望。 □现代金报 | 甬上教育 记者 樊莹 通讯员 张土良 二十多年前就有支教梦 刘足老师大学毕业后一直有支教梦,想着只要有机会,一定义无反顾地报名。二十多年后机会终于出现,但这时,刘足老师一度迟疑。 47岁的她在行前手记中提到,最放心不下的就是马上要中考的女儿。没想到一家人坐下来商量的时候,女儿全力支持:“妈妈,你要遵从自己的内心,我和爸爸可以好好照顾自己的。” “既然决定了,就风雨兼程吧!”刘足暗自告诉自己。随后的一两个月,刘足准备了药品、衣物等生活用品,每天坚持锻炼、强化心肺功能,为的是快速适应高原环境,更好地给孩子们上课。 3月5日飞往西藏,落地时已是第二天凌晨,她就迎来了援藏的第一个真正的挑战——高原反应。“上吐下泻,恶心头晕,出虚汗,脸惨白,太难受了。”尽管身体不适,她没有退缩,而是第一时间想到“人民教师”的责任感,“一年半支教时间,肯定有各种各样的艰辛,这只是一个开始,考验还在后面。” 抱着这样的想法,后来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小问题,比如水管爆裂几天洗不了热水澡、咳嗽了十来天出门看病比较麻烦、6月飞雪天坚守工作岗位等,刘足老师也是乐观看待。 学生的尊重和体贴打动了她 当身体的机能逐渐适应,刘足老师正式进校给学生上课。对这个远道而来的新老师,孩子们没有拘谨感,反而一言一行都表现出尊重和体贴。 她把许多小细节写进手记里。“3月17日周三,晴。今天课间在高一12班教室批改默写,因为中间只有10分钟时间,我就站在讲台旁批改了,没想到马上有一位同学搬来一把椅子,‘老师,请坐!’因为高原上课,常常会一节课上到最后十分钟就要张嘴大口喘气了。回想着上周四晚上在高一13班晚自习下班时,第三节夜自习我继续跟班在教室批改默写,学生们便纷纷围上来,七嘴八舌地说:‘老师,你不回家吗?’‘老师,你还是回去休息吧,刚来西藏,要好好休息,不然你会有高反的’……” “3月20日周六,晴。因为援藏办公室设置在实验楼,现在要改成科技馆,我们需要把办公室搬迁到高三楼四楼。吃好早饭,我正准备搬办公室,有学生已经把我的电脑和椅子搬到新办公室去了,真的非常感谢。到新办公室一看,学生们正在给我把电脑上所有的线都重新接上,学生很能干,动手能力强。我跟他们说‘谢谢’,他们反而朝我鞠躬说‘老师不用谢,我们应该的!’……” “到现在,我能感觉到同学们对老师多了一份融洽。操场上,学生们会邀请我们老师和他们一起玩自拍、跳锅庄舞。食堂碰到了,也会邀请和他们一起吃‘糌粑’(类似馒头)、喝酥油茶。”刘足老师笑说。 今年,在援藏教师刘足的牵线下,宁波市五乡中学还和拉萨那曲高级中学开展“手拉手·心连心”活动,书信传递着浙江与西藏的学生情。 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足够的自信 1996年大学毕业后,刘足老师兢兢业业奋战在高中英语教学第一线。哪怕来到了拉萨那曲高级中学,她都坚持这一教学风格。 “3月28日周日,多云。虽然今天是礼拜天,但是学校不放假,按周二课表上课。这一天,我的课最多,一节早自习,再加三节课,总共有四节课。”刘足老师在手记中记录了高一13班的学生在做习题时遇到的难题。 这是一个非常基础的练习,包括名词单复数,动词V-ing形式。虽然心里有了一定的心理预设,可学生们的练习成果以及提出来的问题还是吓了她一跳。 “老师,什么是现在分词?”“单数变复数,动词变-ing形式,变化规则是什么?”有些学生甚至连26个字母都没认熟,默写时“b”“p”不分,把“d” 写成“b”。刘足老师注意到,因为英语底子薄弱,她刚接手的这个班级,两次年级测试都是最后一名。 怎么样帮助学生?她最先想到的就是见缝插针提高学习效率。“早上7点半到8点是学生早课时间,可以自由支配学习内容,任课老师没有要求到岗,但我还是坚持早早到学校,学生如果有什么不懂的知识点可以及时来问。晚饭后晚自修之前,也有一段弹性时间,我也会陪着学生一起默写单词,熟记各种语法。”一个学期下来,班上学生的成绩有了显著提高,年级英语测试一度冲到了前四,学生们单词默写终于不成问题了,只是词汇量等方面还有待加强。 这学期开学,刘足老师计划在班级内做一个关于词汇量的评估调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学习节奏,找到适合的教学方法。 链接 融入浙江教育理念和做法 教学成绩创新高 这一批次接替人员中,还有一位来自宁波的老师——慈溪市杨贤江中学的副书记、校长张军达,在援派期间担任西藏拉萨那曲高级中学校长。 “目前,浙江教育理念和一些做法,尽可能地融入学校教学的各个层面,从校长、教学副校长全面规划部署负责,到教务处切实落实推进,再到各个学科的渗透融合促进,学校的教学秩序、课堂实效、教学成绩都有明显的提升和改观。建立健全和规范完善了多项现代学校管理制度,让学校管理运行有章可循。”张军达介绍。 数据显示,2021年全校共有高考生625人,总体上线率100%,本科上线人数和本科率均创历史新高,取得了2004年建校以来的最好成绩。当然,这也和推进教研工作“传帮带”分不开。“一方面我们安排有突出教研经验的援藏教师担任教科室教研督导,另一方面安排有学科突出成绩的老师担任教研组、备课组的负责人,开展安排全校教师进行教科研任务。”张军达说,两年来,在市、区级的赛课中,获奖成绩十分优异,更有本校老师获全区总分第一的一等奖。 2018年8月底学校高一年级正式成立“浙江实验班”。为激励“浙江班”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增强信心,学习上援藏教师通过学法指导和专题作文讲座,针对专门学科进行学习方法指导,让学生在高考复习中讲方法讲效率;生活上,关心关怀,比如班主任朱丽老师像慈爱的“妈妈”,全天候跟班管理。高考前近一个月,“浙江班”科任老师还和同学们在援藏教师食堂,一起包饺子、煮饺子吃,在热闹欢快的气氛中融洽互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