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宁波市教育局等九部门出台《关于切实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服务和幼儿园托育服务的实施办法》,明确,未来,在家长、学生自主自愿的基础上,宁波将建立起覆盖幼儿园、小学、初中的课后服务体系。 (8月31日《现代金报》) 今年4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会议指出,要鼓励支持学校开展各种课后育人活动,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继日前浙江省教育厅等九部门联合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后,宁波出台了上述实施办法,标志着课后服务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开始全面推行了。 实施办法很具体,很有操作性,相信,只要严格按照办法去做,解决好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等特殊群体以及小规模农村学校的学生课后服务问题,实现我市中小学及幼儿园课后服务全覆盖的目标问题不大。当然,做到全覆盖也许问题不大,但如何保证服务质量则取决于多方面因素,需要克服诸多困难。在此,笔者提三点建议: 其一,提高教师积极性。办法明确要建立“5+2”课后服务时间机制,但势必影响他们正常的生活和休息,再者说,课后服务需要跨学科指导,对教师的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试点学校的调查反馈看,部分教师不愿承担课后服务任务,因此要从保障教师权益、提高教师待遇出发,制定合理的配套政策,确保教师课后服务的报酬足额到位。学校核定教师绩效工资时,要将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时间和精力纳入奖励性绩效工资的范畴。在职称评定和评先评优时,学校要考虑积极参与课后服务的教师。 其二,发挥家委会作用。课后服务作为一项民生工程,事关各方利益,尤其是学生家长的利益,家长都希望把课后服务的好事办好,因而由家长代表组成的家委会有了用武之地。家委会可利用人脉广的优势,动员有一技之长的家长、民间艺人和能工巧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来校做公益讲座,指导学生从事科技和社会实践。还可采取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聘请文化、体育、科技等部门及科协、文联、美协、书协等组织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组织指导课后服务活动。 其三,组建课程研发团队。课后服务不同于课堂教学,它没有教材、没有课程标准和考核指标,有较强的随机性,这样难免会影响服务质量。所以有必要建立一支由学校教师或校外第三方机构组成的课程研发团队,进行课后服务课程的开发。据悉,为解决这一问题,宁波即将建设市县两级课后服务课程开发中心,建设课后服务课程库,统筹推进线下+线上两类课程建设。教研先行,服务才能跟上。 实现课后服务全覆盖,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落实“双减”政策的有效措施,包括教师、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应该协同努力,办好这项重大的民生工程,惠及广大学生。王学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