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特别关注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1年09月03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生源年年降 质量步步高

不足百人的乡村学校是如何做到的

一名当地老人教学生学习米塑“捏花草”。

通讯员供图

孩子们炫耀着他们的成果。

大堰学校部分教师合影,从左到右依次为王海飞、俞行光、董孟雄、顾文斌、鲍明旭、黄科雅、周洁琼。

    如果不问起来,没人知道坐在奉化中学教室里的2021级新生王珍妮来自哪里。

    就算同学问起,对于十五六岁的高中生来说,奉化大堰或者大堰学校,也只是地图上的一个名字,或是父母、祖辈口中的老家,抑或是春天看油菜花的乡下……

    王珍妮来自共有89个学生的大堰学校,是该校13个升入普高学生中的一员,她之前所在的初三年级只有26个人。

    如今,她从大山里走来,和全区的初中毕业生坐在一起读书。她说未来无论走到哪里,自己都不会忘记大山里的学校和老师们。

    □现代金报 | 甬上教育

    记者 王冬晓 通讯员 宋明 乌雯雯

    26个人的初三毕业班 走出去一半普高生

    拿着录取通知书报到的那天,王珍妮和妈妈一大早起床,她们要坐公交车到奉化城区,再转车到奉化中学,路上一个半小时。

    王珍妮,住在大堰镇万竹村,这是奉化西南端一个全山区乡镇。她毕业的大堰学校也是奉化唯一一所九年一贯制乡镇寄宿制学校。

    车子在山里行驶,高高低低、绕来绕去。当坡度趋于平缓,两边风景变得开阔时,王珍妮知道,出山了。从山里到城里,20多公里,坐车要一个小时。

    今年秋季开学,和她一样,从山里到城里去读高中的26个学生一半进入普通高中就读。一个26人的初三毕业班,走出去一半普高生。这样的成绩,让老乡们对下一代的未来有了指望。王珍妮59岁的爸爸,干起活来更卖力,临别前他让女儿放宽心,“读书这条路,想走多远走多远!”

    站在全区教学质量分析会议领奖台上的老师和校长,脸上也有光。

    “全区18所初中放在一起比拼,从起点看变化,从变化看发展,平均分、合格率一项项对照,我们大堰学校在奉化教育质量提升奖项中,拿到了含金量最高的‘综合优胜奖’。”奉化大堰学校校长顾文斌说,拿奖凭的是硬功夫,“不光是初中段,小学段三年级也拿到了单项进步奖。”

    在这里不讲奉献 因为每个老师都在付出

    这个学生数不足百人的偏远山区学校,还有7个年段,有28个老师。随着生源逐年萎缩,每年都会有两三个老师调走,留在这里的老师大多数还要承担跨年段、跨学科的教学任务。

    “我教四、五年级的数学和科学吧……”

    “我把初中段的美术、劳技包了……”

    “除了初中英语,我再担任一个小学段的英语……”

    这是8月27日大堰学校开学前准备会议上,老师们的发言。说这话的,有在乡村学校坚守30余年,快要退休的王海飞;也有每周回一趟台州老家,在大堰呆了15年的青年教师周洁琼;还有刚到大堰四年,就带出好成绩的原初三毕业班班主任、英语老师黄科雅。

    在大堰学校,校领导班子成员鲍明旭、董孟雄是本地人,20多年前从这里走出去,又回来当老师。他们的学生俞行光也追随老师的脚步,回乡教学,一晃10多年过去了。

    在这里,不讲奉献,因为每个老师都在付出。

    大堰学校的孩子多是留守儿童、单亲家庭。老师和学生同吃同住,指甲长了给剪剪,纽扣系歪了给重新扣上,每个老师都有过“当爹当妈”的经历;初中生正值青春期,和爷爷奶奶没话讲,憋了一肚子心事,哪个老师不曾温柔倾听过,不曾耐心开导过,不曾到家里去做过工作?

    想到女儿在城区读书那几年,早上五点多赶公交去大堰,晚上披星戴月回家,王海飞说:“还好,也熬过来了,现在女儿也当了教师”;马上就要把儿子从台州接过来读幼儿园的周洁琼不愿多说辛苦。她说,每个老师都一样,如果说成绩,这里没有培训班,全是孩子们自己努力的结果;可“95后”新教师黄科雅不这么认为,她住在大堰四年,天天和学生在一起,“26个学生,起床了你要在教室,睡了你要去查寝,成绩是一天天泡出来的。”

    在这里,不谈崇高,因为每个老师都心有所系。

    鲍明旭、董孟雄是当地人,他们说,在大堰工作有优势,“乡里乡亲,有些事情,我们沟通交流比较方便。”

    王海飞每到开学很纠结,“我带的学生,也有转到城里去读书的,替他们开心,也有不舍。”

    “有的学生天赋高,老想着,这么好的苗子,不要折在老师和家长手里。”周洁琼会打听毕业生的消息,有时兴奋,有时落寞。

    共同富裕大背景下 办好小规模乡村学校是关键

    “今年的初三成绩,不算历史最好,20多年前,大堰、董李、万竹这三所乡镇初中,每年有不少学生考上高中,在乡镇初中算第一梯队。”俞行光老师是“高光时期”走出去的毕业生。

    据了解,大堰学校创建于1958年,前身是奉化县第六初级中学,1980年后成为大堰镇初级中学,2001年和2002年,相继撤并了万竹初中和董李初中。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大堰镇居民大量搬入城区,使得生源急剧萎缩。2014年,该校又与大堰镇中心小学合并更名为大堰学校,如今是奉化区唯一一所九年一贯制农村公办寄宿乡镇学校。

    近年来,学校大力推进农村中小学小班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了红色乡土文化、绿色生态文化、蓝色文明习惯、紫色个性特长的“四色”课程,并深入挖掘传统文化深厚底蕴,开发了米塑“捏花草”系列校本教材,美术教师邬美红获得了省、市一系列荣誉。

    多年来,一届届毕业生从山里走出去,一波波社会关爱又从山外涌进来。宁波市慈善总会下设的铮华教育基金,资助学校15名学生,每生每年2000元,持续十年:锦灏集团从今年5月开始,连续两年每年捐助10万元用于改善学生伙食。宁波市、奉化区两级政府部门,也经常性开展结对帮扶。

    “大堰学校地处偏远山区,近几年生源数呈逐年下降趋势,奉化要全力打造共同富裕特色区相匹配的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大堰学校这样的小规模乡村学校是关键一环。”奉化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今后一段时期奉化教育的攻坚方向,就是要集中精力解决阻碍奉化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实现教育资源高位均衡、优质共享,“家门口的好学校”实实在在办起来了,全区群众才能在共同富裕下教育高质量发展中收获更多幸福感。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