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市第四实验小学 胡展豪 指导老师 周群燕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夸我好宝宝,外婆请我吃年糕。糖蘸蘸多吃点,酱油蘸蘸少吃点。” 小时候去外婆家,外婆经常会哼这首宁波方言的童谣。而我会好奇地问:“外婆,为什么是‘摇到外婆桥’,而不是车子开到外婆桥呢?” 外婆笑眯眯地说:“以前条件差,交通不方便,不要说汽车,就连自行车都很少见,所以小船是很常见的交通工具呦!” “外婆,您小时候也是坐船去外婆家的吗?” “是呀,外婆小时候就是坐着晃悠悠的小船,去慈溪坎墩老外婆家做客的。船要摇好久才到呢!” 外婆小的时候,是解决温饱都困难的年代。那时候的孩子,能坐船去外婆家,能吃到“糕糕”,该是件多么幸福的事呀! “妈妈,你小时候也是坐船去外婆家的吗?” 妈妈摸了摸我的头,笑着说:“妈妈小时候呀,是坐在你外公的自行车后面。自行车在石子路上颠簸着,在烂泥路上滑溜着,在田埂路上摇晃着。终于到了平整的马路上了,叮铃叮铃,自行车的速度也快了起来。”妈妈一边说,一边回味着。 她又接着说:“那时候,慈溪坎墩的亲戚总会说:‘后地头人’最喜欢到城里来了,能听到马路上的汽车声。” 妈妈小时候的宁波,马路上已经有了小轿车,但少得可怜。难得来城里一趟的亲戚,因为听到汽车喇叭声而自豪许久,回去可以好好炫耀一番。在他们看来,那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呀! 慢慢地,宁波的马路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宽。家家户户的条件也好了起来,除了自行车,摩托车开始“登堂入室”。 九十年代的马路上,一辆摩托车呼啸而过,那可真拉风呀!最吸引孩子眼球的,是跨式摩托车。坐在上面的孩子,说起话来神气十足,引得其他小伙伴只有羡慕的份。我的外公,就是用一辆踏板摩托车,接送妈妈初中、高中的上下学。 自行车、摩托车……叮铃叮铃、轰轰轰……这些与我而言是那么陌生的声音,伴随着妈妈度过了她的童年。 出生于21世纪的我,上学、放学、去超市、去医院、近郊旅游……都离不开汽车。汽车已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离了它,有时真的“寸步难行”。 而印象最深的就是寒暑假,我坐着小汽车,或是大巴,把宁波大大小小的动物园、植物园、游乐园等玩了个遍,还多次去上海、嘉兴等地旅游。每次一路向北,都会见到一条七彩长虹横卧在碧波上,那是一座气势宏伟的大桥,人们形容它: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它,就是杭州湾跨海大桥,全长36公里,远远望去,就像一条银白色的巨龙横跨在海面上。大桥凝聚了无数科研人员和建筑工人的心血和智慧,它大大缩短了宁波、舟山与杭州湾北岸城市的距离。杭州湾跨海大桥不仅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更是宁波人的骄傲! 除了汽车,我们使用频繁的交通工具还有动车和飞机。有了它们,人们大大缩短了在路上的时间。远在天边的城市,好像一眨眼,就出现了我们的眼前。神话故事中,孙悟空的一个“筋斗云”就是一万八千里,以前这些遥不可及的想象,现在却轻而易举就能实现了。 宁波交通的变化,都离不开科技的快速发展,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希望我们的未来,无人驾驶汽车、飞机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可以融入到生活中,提供更多、更大的便捷、舒适。 作为新时代的学生,我们要努力学好知识,掌握本领,用它们来武装自己的头脑,来建设我们的家乡——宁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