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一封学生来信背后的乡土情深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1年09月10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外婆的小船、妈妈的自行车、我的动车时代……

甬城学子写下和宁波的独家记忆

    在《我和宁波这座城》征文活动中,宁波学子们用细致的笔墨、飞扬的文采,生动展示宁波的历史变迁、现代文明、港城文化,描述了宁波城市发展所取得的诸多辉煌成果,创意性地展望未来宁波发展的动人景象,写下了自己和宁波这座城的独家记忆。我们一起来看看初赛的文章——

    □现代金报 | 甬上教育 记者 章萍 马亭亭 整理

    《你的名字》

    宁波神舟学校 肖晨昕 指导老师 周鑫滕

    匆匆十年余载,这一段如莲的时光,都蕴藏在这座充满江南诗意的城市里了。我的存在,是你生命历程中一剪流光的瞬间,你已经在历史的涓涓细流中变化更迭许久了。

    唐时,他们记你叫明州。商贾往来着,如潮水般倾涌地穿梭纵横,为换取自己所喜的商品;旅人们涌动着,只为了欣赏你那别样的景色,温润的水汽覆盖了整座伴海而生的明州城,造就了你清秀古典的气质,却也无法遮拦这繁荣似锦的盛世风貌。再后来,明朝洪武年间,他们唤你为宁波,“海定则波宁”是你名字的由来。文化底蕴深厚的你,饱含了许多清雅的秘密。越窑青瓷从你的怀抱中远渡他乡,挥舞剑花行云流水般的青色花纹案,吸引千千万万人的眼球,“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是对其极其贴合的写照。牙白的瓷瓶,隽永的手笔,这仅仅只用泥土烧铸的器物却依仗其水秀的模样,声名远扬四海。

    从前的陆上丝绸之路,大漠驼铃声声,一阵阵漫途的风沙描摹了各国来往的盛大图卷。后各国逐渐开辟新航线,便有了这越洋之路。港口从春秋诞生,繁茂于唐宋。句章为宁波港的乳名,后改为明州,明清时期最终定为现在的名字。港口迅速发展,宋时的庆元港和设市舶司的举措都促进了宁波当时往来不绝的海上贸易,海上丝绸之路开辟了港口商贸,海波随着货物一同远行将宁波的商品传送至各地。随着时间川流,你一跃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各国风情的商贩在此交易往来,你的盛名也漂洋过海。

    现如今宁波港口的灯光熠熠发亮,多处港口在你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宁波与世界如丝织般相连。我能够想到当我俯视海岸线,必当是灯火彻夜通明,商船络绎不绝。“以海为媒,港通天下”宁波港口会发展愈来愈兴盛,为家乡增添一次又一次的辉煌,也使我们的生活因此蒸蒸日上,美好安详。

    港口文化如你的灿烂裙摆,而坐落在你土地之上古风古韵的建筑则是你之中镶嵌的宝石。“鸟伫栏边稳,云生脚底闲”。天封塔矗立天地之间,云与雾环绕周围,“举目仰瞻银汉近,荡胸平见白云浮”。在塔上,银河星汉,云彩光耀都只有咫尺之距。真真算得上顶天立地了。唐开元法僧修建古天童寺, “群峰抱一寺,一寺镇群峰”,寺周围翠林拥抱,山风起时,树林婆娑弄影,甚是一幅绿树山寺风景图。“溪水清涟树老苍,行穿溪树踏春阳。”王安石的诗句字字珠玑,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之清脆感,描绘了天童寺别样的靓丽风光。唐长庆元年,筑造了海曙楼位于市中心,如今名为鼓楼,“不知何处蓬莱是,遥看沧沧贝阙开。”一登上楼,便可观全城之风貌,砖石垒的壁,青瓦叠的檐,用“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描绘鼓楼却是再合适不过了。但不仅仅只是这些,还有着书藏古今的天一阁;几经兴衰的灵桥;清秀天成的月湖。

    数百年后,天一阁成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五A级景区。暗黄的书页,知识的沉香永绕我心间。月湖也同样作为了宁波的标志坐落在城中央,每逢路过时,都会有着可爱形状的脚踏船游过湖心,湖波荡漾,船身微摆,中间可能坐着全家人,情侣或是知心好友,暖融融的风掠过湖岸,再飘来的,却是幸福洋溢着的味道了。

    宁波历史镌刻在每一方土地,每一方心田,我们唤醒她并同样爱慕着倚仗着她,步入下一段历史。我的家乡生日快乐。

    《何妨吟啸且徐行》

    宁海县一市中学 陆洁雅 指导老师 许小红

    爱上一座城,不是因为这片天空蔚蓝如画,不是因为这里秋日的黄昏如坠入梦境,而是因为这座城有浓厚的文化底蕴。

    漫步山野路上,风在我耳边悄悄讲故事,懒散的猫尾巴不住摇动,远方未落入地平线的夕阳散发出最后一抹光芒,摇摇欲坠,我在宁波收集故事,攒下一口袋的星星,发出炽热的光芒,不偏不倚,照着每一个努力生活的人,金黄老虎纹似的光影,晃悠悠的。这座小城有太多美好的回忆,太多值得纪念的瞬间以及值得骄傲的文化。

    我的小城宁波简称甬,位于长江三角洲南翼,这座城历史文化悠久,它还是浙江八大水系之一,有着漫长的海岸线。而说起宁波,又不得不提一下一座著名的博物馆——天一阁。

    想象中的宁波应该灯火阑珊,街道繁华喧闹,人们往来不绝,然而步入天一阁,迎面的风让我体会到的是前所未有的静以及心中随之而起的那份自在清凉。

    在其中,体会“万卷诗书来左右,容我佳园一藏身”的乐趣,天一阁是我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私家藏书楼,馆内树林茂密成荫,体会“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安然,或是不禁发出“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的远大志向。在这样的建筑下行走,我们也渐渐变得优雅起来,孩童停止嬉戏,中年男人收起酣睡的声音,老人也小声讲话,仿佛世界都怕打破这片宁静,人们静静地欣赏着、感受着,这一方清静,这一方文化的海洋。

    独坐,一壶茶,一本书,静享一段时光,褪去莽撞与年少的无知,眸子里留下的是婴儿似的闲适与恬淡,长亭古道,西风瘦马,在宠辱不惊的静坐中,这份宁静是属于我和天一阁的,闭书,只得满面清喜,和一段绵延悠长的梦。

    不仅如此,宁波还是海上丝绸之路东方始发港。它值得我们回味的历史实在太多啦!这座古香古色的小城啊。

    提起海上丝绸之路,你的心中是不是会浮现出大海的惊涛骇浪,亦或是承载着一个个梦的轮船扬帆远航,然而,凭借散落在漫长海岸线上的海上丝绸之路的痕迹,以及古人留下的只言片语,大家难以解读这条海岸的坚韧与信仰,宁波闪耀着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之光,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宁波的文化底蕴滋养着每一个江南水乡的人民。

    宁波这座城承载了太多的典故,一篇文章太小,记录不下太多风土人情,一篇文章又太大,短短几句概括不了宁波几千年来的浓厚文化。

    我总爱坐小城六点钟的公交车,投币口里发出清脆的响声,夕阳西下,车上是高中生苦读的英语单词及古文,是中年男子打电话跟妻子说快到家的那份安然,各路不同的人不约而同,踏上回家的路。或是独行,虽寂些却也悠扬,给一路的灯撒上细盐,灯火朗照,照耀出历史文人所留下的古物建筑,思想情怀。

    风,夏日的晚风啊,你是最骄傲的,托起公认的光荣与纯洁,在文化悠扬的宁波里,在这热情的季节中,斑驳的光影下,记录风起云涌,记录这片繁荣的灯火阑珊。

    《宁波的出行变迁,见证交通强国梦》

    慈溪市第四实验小学 胡展豪 指导老师 周群燕

    外婆的童年篇——小船的年代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小时候去外婆家,外婆经常会哼着这首带有浓浓宁波方言的童谣。而我会好奇十足地问:“外婆外婆,为什么是‘摇到外婆桥’,而不是车子开到外婆桥呢?”

    外婆笑眯眯地说:“以前条件差,交通不方便,不要说汽车,就连自行车都很少见,小船是最常见的交通工具呦!”

    “外婆,您小时候也是坐船去外婆家的吗?”

    “是呀,外婆小时候就是坐着晃悠悠的小船,去慈溪坎墩老外婆家做客的。船要摇好久才到呢!”

    妈妈的童年篇——自行车、摩托车的年代

    “妈妈,妈妈,您小时候也是坐船去外婆家的吗?”

    妈妈摸了摸我的头,笑着说:“妈妈小时候呀,是坐在你外公的自行车后面。自行车在石子路上颠簸着,在烂泥路上滑溜着,在田埂路上摇晃着。终于到了平整的马路上了,叮铃叮铃,自行车的速度也快了起来。”妈妈一边说,一边回味着。

    慢慢地,宁波的马路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宽。家家户户的条件也好了起来,除了自行车,摩托车开始“登堂入室”。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马路上,一辆摩托车呼啸而过,那可真拉风呀!最吸引孩子眼球的,是跨式摩托车。坐在上面的孩子,说起话来神气十足,引得其他小伙伴只有羡慕的份。我的外公,就是用一辆踏板摩托车,接送妈妈初中、高中的上下学。

    我的童年篇——汽车、动车、飞机的年代

    出生于21世纪的我,接触最多的就是汽车了。上学、放学、做客、去超市、去医院、近郊旅游……都离不开汽车。汽车已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离了它,有时真的“寸步难行”。

    而印象最深的,就是寒暑假,我坐着小汽车,把宁波大大小小的动物园、植物园、游乐园等玩了个遍,还多次去上海、嘉兴等地旅游。每次一路向北,都会见到一条七彩长虹横卧在碧波上,那是一座气势宏伟的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大桥凝聚了无数科研人员和建筑工人的心血和智慧,它大大缩短了宁波、舟山与杭州湾北岸城市的距离。杭州湾跨海大桥不仅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更是宁波人的骄傲!

    除了汽车,我们使用最频繁的交通工具还有动车和飞机。有了它们,人们大大缩短了在路上的时间。远在天边的城市,好像一眨眼,就出现了我们的眼前。神话故事中,孙悟空的一个“筋斗云”就是一万八千里,以前这些遥不可及的想象,现在却轻而易举就能实现了。

    我们的未来篇——智能汽车、飞机的年代

    宁波交通的变化,都离不开科技的快速发展,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希望我们的未来,无人驾驶汽车、飞机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可以融入到生活中,提供更多、更大的便捷、舒适。

    作为新时代的学生,我们要努力学好知识,掌握本领,用它们来武装自己的头脑,来建设我们的家乡——宁波。让我们一起来见证祖国的交通强国梦吧!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