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明州教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1年09月10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图示题”为支架,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例谈《语文作业本》图示题的有效运用

    慈溪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屠霞云

    思维导图,作为21世纪风靡全球的革命性思维工具,正悄悄改变着人们的思维习惯。

    从三年级开始,省编《语文作业本》就出现了不少图示题,且逐年增加。这些图示题形式多样,有表格式、鱼骨图、情节梯、花形图、树状图、心情曲线图等等,主要指向要点梳理、信息提取、写作顺序与方法的提示、做出评价等,有效地落实了教材语文要素,为促进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提供了很好的支架。但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不少教师存在着“为做题而做题,片面追求正确答案”“忽略单元语文要素的落实”“忽视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等弊端。那么,如何以作业本“图示题”为支架,启发学生思维、破译思考方法,落实单元语文要素,真正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略谈一二。

    一、巧借图示,激活思维

    在教学中,不少教师在交流反馈作业时或多或少存在着“重思维结果,轻思维过程”“以教师思维活动替代学生思维的过程”等弊端。教师应巧借《语文作业本》图示题,使学生的认知情况得以展现,充分暴露学生学习上的盲点、矛盾点、冲突点,进而促进学生主动阅读、主动思考。如四下《挑山工》中有一道图示题,让学生想想挑山工怎样登山,与游人有什么不同。

    学生比较轻松地从文中摘抄到了三组不同,但对第四组的虚框表示疑惑不解。于是我让学生猜一猜虚框用意是什么?学生思维一下子激活了,有人说,书上肯定还有第四组不同。我让学生继续阅读,学生又找出两组不同:挑山工走得慢,游人走得快;挑山工花的时间少,游人花的时间多。这时,又有学生提出:我觉得这组虚框是让我们对上面三组不同进行概括:挑山工虽然挑着重担,走的路线长,走得慢,但是一个劲儿往前走,所以时间花得少;游人虽然肩上没有挑子,走的路线短,走得快,但东看西看,玩玩闹闹,所以时间花得多。

    到底谁的更有道理呢?笔者没有否定同学们的答案,因为作业本设置这样虚框就是为了发散学生的思维,其实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一步步走向深入,对内容的理解越来越深刻。

    二、巧借图示,破译方法

    1.看懂图示,领悟方法

    作业本中的图示题虽然形式多样,但有一些共性和规律可循。教师要引导学生看懂每种图示所表示的意义,更好地发挥《作业本》图示题助学、导学的功能,从而提高阅读质量。

    (1)关注“泡泡”

    作业本图示题中经常会出现泡泡,这些泡泡一般会提示填写的要求或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并读懂泡泡中的要求,明确问题指向,让图示题更好地为阅读服务。如四下作业本《海上日出》中的第4题,两个泡泡分别提示学生左边一列填写“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右边一列填写“表示颜色变化的词语”,通过词语摘录,学生发现随着时间变化,太阳的颜色也在发生变化。

    (2)关注范例

    作业本图示题除了泡泡提示外,经常还会出现几个范例。学生通过范例举一反三,实现学习的迁移,并能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

    如四上作业本《麻雀》第5题,编者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摘录体现猎狗凶猛、老麻雀勇敢无畏的词语。写猎狗给出的范例是“张开大嘴”,学生一看就明白应摘录描写动作的词语来体现猎狗的凶猛。而写麻雀给出的范例有两个,左边一列是“挓挲”,右边一列是“浑身发抖”。通过比较,学生发现左边一列是描写麻雀动作的词语,右边一列是描写麻雀身体反应的词语。通过阅读、摘录、朗读对比,学生明白了要体现老麻雀勇敢无畏不仅可以直接描写它的动作,还可以通过描写老麻雀的紧张反衬它的勇敢无畏。

    (3)关注图示和文本内容的对应

    教师应引导学生将图示和文本内容一一对应,以保证思维的清晰性。如四上作业本语文园地二《回收的塑料瓶都到哪里去了》中的一道图示题,要求梳理塑料瓶的处理流程。学生看到复杂的流程图一下子无从下手,这时,教师应给予方法,指导学生分步思考,化繁为简。首先让学生按流程在文中用笔划出相对应的内容;然后给流程图标上序号,对所划内容按流程图的步骤也一一对应标上序号;最后根据流程图提供的语言范例对所标内容进行提炼概括填写。

    2.自主填写,运用方法

    学生看懂图示,明白要求后,教师要给予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思考,自主探究,锻炼学生提取信息、提炼概括、整合信息、比较阅读等方面的能力,让学生体验运用智慧进行探究的快乐。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老师撒手不管,教师要加强课堂巡视,及时发现学生的共性问题,以便下一步更有针对性地指导。

    三、巧借图示,落实要素

    1.借图示梳理内容

    巧借《语文作业本》图示题,能有助于学生快速厘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如统编教材四上《观潮》一课的图示题,结合课文相关段落,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厘清课文是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来写的,同时,学生可以借助图示连起来说说“潮来前怎么样”“潮来时怎么样”潮去后怎么样”迅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这一过程简化了教学环节,避免了课堂上的繁琐问答。

    2.借图示感悟形象

    在阅读教学中,对于人物形象的感悟存在着不少“一放就散”或是“强塞硬给”的现象,但如果能巧妙地利用图示题,就可以很好地将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等关键语句有逻辑地集中呈现,为学生搭建一个从直观到抽象、由浅显到深入的思维通道。如四下《黄继光》的图示题:

    学生借助此图示,边阅读边摘抄黄继光在发起进攻的不同阶段所表现出来的语言和动作,并通过边朗读边想象画面,加深对人物形象的感受。最后通过师生引读,人物特点就会在学生心中渐渐丰满起来。这样有效地避免了阅读教学中人物形象“贴标签式”的泛泛而谈。

    3.借图示体会情感

    对于“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中往往会出现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阅读实践的情况。若能巧妙利用作业本中的图示题可以更好地发挥优秀文化作品涵养学生心灵,提升学生品格的作用。如四下语文作业本《天窗》一课中有这样一道图示题:

    学生填完后,笔者这样追问:仔细观察所填内容,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的思维立刻打开了:有的说,我发现左边一列都是现实看到的,右边一列都是孩子们的想象;有的说,我发现孩子们的想象非常丰富,他们能从很小的一点想象到无限多;有的说,天窗实在太神奇了,能让孩子们产生那么多有趣的、好玩的想象。是天窗神奇还是孩子们的想象神奇?学生说:是孩子们的想象神奇。理解内容后,笔者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这时,大家对文章思想感情的体会水到渠成。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利用作业本“图示题”支架,充分发挥图示题的多重效用,让学生在图示题中发展思维、习得方法、形成能力,从而真正提高阅读效能,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