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四川省泸州市泸县发生6.0级地震。泸县二中7000余人在地震中有序疏散,引发关注。 (9月17日《新京报》) 地震发生时,如何尽最大程度降低人员伤亡,是各方关注的焦点,孩子们的安全更是重中之重。此次泸县发生的6.0级地震中,泸县二中7000余学生有序疏散的场景,令人眼前为之一亮。无一伤亡固然与地震本身的破坏性程度相关,但绝非偶然,其背后是日常化演练之功。地震发生在凌晨4时33分,正是人熟睡的时段,外面还下着大雨,对学校的安全疏散工作无疑是莫大挑战。同样的天灾,如果事先有没有充分的演练,其结果可能完全不同。 汶川大地震后,学校的安全演习工作受到了极大重视,成为中小学的一项常规工作。尤其是地震高发区的学校,更为重视。泸县二中副校长赵柱华表示,由于该校是大规模寄宿型学校,因此一直坚持地震疏散演练,自2008年地震后,学校更加强化了地震紧急疏散演练,有时还会每个月演练一次。只要学校一拉响地震警报,学生就按照寝室自觉排队,快速往操场跑,最后按照班级和年级在操场上站队。 正是这种日常化演练,让学生遇到突发状况时能处变不惊。生活老师第一时间喊着让学生去操场,学生按照年级、班级有序排队,老师迅速到场把学生组织到空旷区域,校长在广播站一直广播,安抚大家不要惊慌……广播喊得响,学生叫得应,老师来得快,上演了一场教科书式的疏散撤离。诚如该校高三学生胥同学所言,“这种演练会形成肌肉记忆,所以这次地震,学生起码不会到处乱蹿乱躲,没人组织也会往操场跑。” 随着防范观念的普遍提升,学校的安全演习工作可圈可点,但依然需要进一步加强。尤其是相对于日本等灾害频发国家的防灾和应急避险训练等工作,我国的学校安全教育工作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特别是一些自认为处于“安全区”的学校,容易麻痹大意,抱着侥幸心理,所谓的安全教育往往只是走过场而已。 “以前会觉得麻烦,现在才知道用处。”泸县二中学生对学校组织的地震疏散演练发出了如是感慨。如果地震之类的突发灾难发生在一所缺乏日常演练的学校,那又会是怎样的情形呢?无一伤亡靠的不是运气,愿7000余人在地震中有序疏散这样的场景成为常态。胡欣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