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家长帮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1年09月28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作业少了,培训少了,孩子成绩会受影响吗?

“双减”落地后家长担心的问题 这场“班主任茶座”为你一一解答

    本期嘉宾:

    李  丽  宁波市教科所基础教育研究室主任,教育学博士

    俞  芬  奉化区实验小学高级教师,宁波市首批名班主任工作室领衔人

    王立义  鄞州实验中学教师,宁波市首届骨干班主任

    顾春杰  奉化中学物理高级教师,宁波市百优班主任

    “‘双减’并不是否定作业的意义或是补课的存在,它要减的是当下社会一种‘过度、过泛’的教育现象。”

    “‘双减’政策的出台是有步骤有计划的,旨在减轻学生及家庭的负担,让教育回归本源、回归学校,是一项伟大的民生工程。”

    “在‘双减’背景下,不同层次的学生会产生不同的变化,自觉的孩子会更优秀。”

    ……

    上周末播出的第七期“班主任茶座”,老师们围绕着家长应该如何看待“双减”并如何行动这一热门话题,给出了许多实用的招术。互动区里,家长们纷纷点赞,观看直播的人次超过19万。

    □现代金报|甬上教育

    记者 俞素梅

    摄影 记者 张培坚

    吃得了苦、负得了责、合得了群

    这样的孩子更有竞争力

    “双减”政策落地将近一个月,有家长点赞叫好,也有家长质疑和担心。担心减少了作业和学科培训,孩子学习成绩会下降吗?

    “在‘双减’背景下,不同层次的学生会产生不同的变化。以我班上45个孩子而言,前20%的学生因为自主学习能力强,他们在学校里基本完成了作业,那么,他们就会有更多自我支配时间进行提高类题型的练习和课外兴趣的培养。”有着近30年教龄的初中教师王立义认为,班上后20%的学生,在“双减”前,很多课余时间可能是在校外培训班度过的,现在,他们换了学习场地,在学校上课后托管、晚自习,其间有任课教师的帮助、有同学的相伴,无疑,他们的学习态度和效率也是有所提高的。

    王立义说,学校的课后托管、晚自习服务不仅解决了很多家庭接送孩子的难题,更重要的是,它能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让孩子在以后的人生中保持持续发展的动力。“学习犹如长跑,都需要坚强的意志力。拥有不怕挫折、敢于担当、团队合作精神的孩子,才具有很强的学业竞争力,所以家长应该将眼光放宽、放远,应该培养‘吃得了苦、负得了责、合得了群’的孩子。”王立义表示。

    顾春杰从一个高中老师的视角,就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补充了三个“力”:内驱力、自制力和反思力。他分享了手机里一直保存着的一段话,那是一名考上中科大的女生发给他的:

    其实高中时的我并不是很了解各类大学专业,但心中一直藏着一个小目标。

    最初的缘由是家庭带给我的。我的童年没有爷爷的参与,父亲的青年没有爸爸的参与。从最初的怀念逝者到保护生者、挽留生者,我慢慢地萌生出学医的念头。这个不长却占据我整个生命的烙印指引着我的高中生活。

    我记得班主任说过的一句话:你不是这个班级最聪明的学生,但绝对是最努力的学生之一。最努力我真的不敢当,只是在当时那个环境下力所能及地朝对的方向前进。书背不出,就起早一会儿,多读几遍;题不会做,就多问老师、同学。我看不到这些努力短期带来的变化,但我知道这是对的方向,这就够了。那些疲倦困顿的日子,现在想想,都是成长路上闪闪发光的记忆。

    现在我已经是医学专业的大二学生了,在慢慢接触到专业课后,很庆幸我对这个专业怀有发自内心的好奇。生物的选择和进化、人体运作的奥秘、疾病的机理和预防治疗,都吸引着我往前走。希望有一天,我能做到书本所学即社会所需。

    “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就是这个学生的内驱力;进入高中后,自修时间增多,学会自我管理即具备自制力也显得格外重要,自制不是压抑自我,不是苦读,而是要学会张弛有度;学习还需要具备反思力,对中学生来说,做错题本就是一个很好的反思的实践。”顾春杰解释道。

    在陪伴中培养孩子能力 家长“人到”更要“心到”

    很多家长往往只看到显性的学习成绩,却忽略了支撑孩子成绩的是其身上隐性的学业竞争力。“双减”政策就是在传递一种信号:教育应该回归本源,不能仅关注学习成绩,更应该培养孩子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和精神品格。

    那么,具体而言,家长又应该怎么做呢?

    俞芬老师给出的一招是:高质量陪伴。

    “小学生回家没有作业了,作为父母,你会陪伴孩子吗?”她举了个例子,傍晚的小区里,常有家长陪着孩子练习跳绳。有一类家长,孩子跳绳的时候,他在旁边刷手机,孩子需要时,他就帮忙看一下时间、记一下成绩;也有一类家长,孩子跳绳时,他拿着绳子和孩子一起跳,孩子停下时,他会主动和孩子交流。“像这样第二类的家长,就是一种走心式的、高质量的陪伴。这样的陪伴能让孩子感受到温暖,也更能调动他们做好某一件事情的积极性。”俞芬说,类似这样“人到心到”的陪伴有很多,比如,举家旅行前,让孩子参与整理行装、预算费用、查阅景点资料、设计旅行线路等,这样的参与有温度更有深度,可以培养孩子多方面的能力。

    教育学博士李丽则提醒大家,孩子身体素质的发展是有窗口期的。“所谓窗口期,就是到时间打开了,过了时间就关上了,也叫最佳发展期或敏感期。一般孩子的柔韧素质训练窗口期从5岁开始,12岁结束;灵敏素质的训练窗口期从6岁开始,12岁结束;平衡训练的窗口期从8岁开始,12岁半结束;速度训练的窗口期从7岁开始,13岁结束;协调训练的窗口期从10岁开始,13岁结束。”不难发现,这些窗口期集中在幼儿园中大班到小学毕业的阶段,“家长们不妨利用好窗口期,帮助孩子们把柔韧、灵敏、平衡、速度、协调等身体素质发展好。”

    顾春杰老师的建议是,身教重于言教,家长们要与时俱进多学习。“学什么呢?比如,多了解一些最新的高考政策,当孩子在‘七选三’的选课中摇摆不定时,家长可以给出自己的建议,帮助孩子进行初步的职业规划;又比如,高中生学习压力大,心理容易出现波动,家长们不妨看一些心理方面的书,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通过科学的方法缓减孩子的学习焦虑,帮他们树立学好的信心。”

    本期茶座的老师们一致认为,“双减”政策减的是学生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长们应该承担的家庭教育和亲子陪伴并没有减。而家长们充满智慧的爱,会更有利于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也定会助力孩子们的成长!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