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基层教师课程教学设计如何突破原有模式?大家又有何心得体会?近段时间,《明州教育》专栏联合宁波市教育局教研室,对此开展论文征稿。经审稿委员会评审,现刊出其中部分优秀论文,供各位老师结合实际学习借鉴。 海曙区少林文武学校 陈乔 今年暑假,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不仅吹响了整顿校外培训机构、压缩课外补习时间的“号角”,也拉开了创新校内教学课程设计、突出课内教育质量提升的“征程”。对于基层学校、一线教师来说,“双减”政策的出台,使更多的学生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回归”校园、重返“课堂”,对于校内各种教学活动的组织、课堂教学所有环节的设计,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一、当前基层学校教师课程教学设计的情况与所“困” 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掌握本领的“引路人”。对于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更要起到过程引导、环节策划、活动组织的作用。当前,对于基层学校的教师来说,课程教学设计的“源泉”来自教材、学情,注重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紧密结合、融会贯通。目前基本的课程教学设计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课程教学设计的程序化。 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教学设计离不开教学大纲,离不开所教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此,在落实“双减”政策以前,学校的课程教学设计是严格按照程序设计的,是以完成教学目标、任务和解决重难点问题设计的,也是遵守教学大纲要求设计的。因此,普遍存在程序化的特点。 ——课程教学设计的规范化。 近年来,随着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更新,特别是每一所基层学校更加注重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常态化的组织教师观摩、学习、评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设计水平。因此,课程教学设计内容、过程、要点愈加规范、标准,水平、层次越来越高。 ——课程教学设计的简约化。 “双减”政策出台前,对于基层教师而言,最重要的教学任务是遵守教学大纲、完成教学进度、落实教学计划,主要聚焦教材知识的传授,因而在课程设计上依然倾向于课堂教学、师生互动,没有更多的向其他领域拓展。 总体上看,在“双减”政策落地实施之前,学校的教学质量、课程教学设计水平均保持在良好以上水平。但是,由于学生在接受知识教育之外,更多精力选择校外各类培训机构,对于校内教学设计的形式、特色、要求并不强烈。所以,对照“双减”政策提出的“缓解教育焦虑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目的要求,面对刚刚实施的“双减”政策,基层教师的课程教学设计还存在着以下4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课程设计千篇一律、缺乏创新力。 正是由于受到“模板化”教学设计的影响,在日常课程教学设计中,往往更多注重传授知识、讲解难点、温故知新,且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教学设计存在诸多雷同现象,甚至于多年的课程教学设计“照搬照抄”和“吃老本”,缺乏结合现实学情、社会形势的与时俱进和创新创造。 二是课程设计内容枯燥、缺乏吸引力。 对于基层学校来说,在丰富学生德育、美育等方面,开展的活动、开设的课程相对较少,作为学科类课程,更多注重于传授知识,因而在课程教学设计上,许多教师依然选择“大水漫灌”式教学,以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学,忽视了在课程设计中具体环节的策划与组织,使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不在一个“频道”,缺乏课程的吸引力,进而弱化教学效果。 三是课程设计导向单一、缺乏互动力。 对传统教学活动而言,课程教学设计重在通过回顾知识、讲授新课、课堂小结等等程序进行,而选择的教学方法中,讲授法远远超过讨论法、探究法的使用频率。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授课时间远远大于学生的参与、讨论时间,师生在课堂中的互动效果很少达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环境,也很少得到成功运用。 四是课程设计覆盖面少、缺乏影响力。 聚焦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育人使命,对于基层学校、一线教师来说,课程教学设计所突出的环节,更多的是抓好学生的“智育”,而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这也是与“双减”政策的目的、目标相脱节的。同时,鉴于课堂教学中以讲授知识的单一性内容,校内教学缺乏对学生培养的影响力。 二、“双减”政策背景下,课程教学设计应考虑的若干问题 “双减”政策的出台,学生“重回”课堂的实际,不是仅仅做好校内课后服务、提高教育质量等等简单的考虑,更重要的是,从每一堂课程的讲授、从每一项课程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使学生们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得到来自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和发展,以更大程度增加与“双减”政策的契合。 第一,要充分考虑教育的目的。实施义务教育,最根本的目的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特别是,面对“双减”政策的出台,以减少过重的作业负担、校外培训负担为主线,使教育成为快乐的,由被动教育变为主动学习。因此,在所有课程的教学设计上,站位要高、格局要大、内容要精、覆盖要全。比如,一堂数学课的教学设计,既要掌握公式、要点,更要掌握学好数学的实用性功能,融入日常的实例,使学生们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又能够提高能力、增加趣味,获得全方位的成长。 第二,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成长。我们培养的学生,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理应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在课程教学设计中,应当注重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相统一,学知识与学做人的相统一,使学生们在完整接受45分钟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还能掌握到来自于德育、美育等方面的内容,从而达到全方位成长的效果,也更能够符合“双减”政策提出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三,要严格保证课程的质量。“双减”政策,倒逼课程教学设计的创新。但是,创新不等于违反教育规律,也不代表教学设计必须一味的迎合学生的喜爱,从而降低教学质量。而是说,面对教学任务、育人效果要求的提升,校内每一堂课程的讲授,都要从教学设计环节开始,注重质量的提升。特别是,对于每一个设计环节,素材的选取、案例的甄别,不是“来者不拒”的,而是要“精挑细选”的。而这些选择的标准,就是要符合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需要。 第四,要不断提升教师的能力。“双减”政策的出台,既是减轻学生、家长在教育方面焦虑的重要因素,也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一堂课,学生是否有兴趣去上,老师是否有能力去教,教学目的的达到是否能够引起师生的共鸣……这些问题,都需要每一名基层教师去面对、思考和实践。特别是,受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活动的影响,一些教师在课程教学设计过程中,存在着“模仿”“抄袭”“照搬”的做法,虽然能够应付“双减”政策前,一味满足应试教育的需要,但是,面对“双减”政策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新形势,如何拥有精彩的教学设计,就将成为一项巨大的挑战。 三、“双减”政策下基层教师课程教学设计破解“瓶颈”的几点看法 “双减”政策出台,对基层学校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设计、提高课后服务水平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形势、新挑战,作为基层教师,就应该“先行一步”、“先动起来”,以对学生负责任的态度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提高基本功、压实责任状,切实在课程教学设计上求新、求精。 一是应加强理论学习。“双减”政策“减”什么、如何“减”,对于教师来说,应当从理论层面先学习、先了解,而非透过字面意思“窥全貌”。特别是,针对教学设计的创新,应投入精力学习其他学校、教师的新理论、新理念,不断夯实自身的教学理论水平,为更好投入教学设计打好基础。 二是应积极探索创新。立足所教课程,在熟读教材、掌握大纲、摸透学情的基础上,围绕学生的年龄段、学科的特点,主动在课程教学环节上,突出学生的思考、参与、互动,突出教师的引导、纠正、观察,将课堂“还给”学生。同时,增加趣味性环节,调动课程教学积极性、参与性。 三是应注重师生反馈。适应“双减”政策,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久久为功。对于所设定的教学环节、组织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参与度与教学效果如何,可以通过校内听评课、展示课等方式,通过课上课下征求意见、听取教师点评等方式,不断加以修改、调整,从而达到边研边改、提升完善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