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舒小明老师的拓展科学STEAM社团课程。 通讯员供图 |
“双减”政策落地后,学校的课后服务课程如何科学实施,老师是否用心管理,这是许多家长心中的疑虑。余姚教育创新做法,从“按需分配式”的拓展课程内容到牵手社区学院为民工子弟学校提供项目、师资以及技术支持等,确保有意愿的学生100%享受课后服务,赢得好口碑。 □现代金报 | 甬上教育 记者 樊莹 通讯员 洪黎明 周晨露 马亚丽 连续两小时的课也不厌 “舒老师,见到你太开心了,今天我们要制作什么啊?”余姚市第二实验小学1号楼一间教室里,一群二年级孩子正围坐在科学STEAM社团指导老师舒小明身边。 “地上有一些碎纸,如果我想把它快速收集起来,有什么好的方法吗?”舒小明老师的提问,勾起了孩子们的求知欲。 有孩子举起小手回答:“可以用手捡!”话音刚落,教室那头一个孩子有不一样的意见:“你这样速度太慢了,应该用扫帚!”还有的孩子说:“这个我知道,吸尘器最好用,一开机地上的东西全被吸进去了,我妈妈在家就是这样打扫的!” “答对了,今天我们就来学做简易吸尘器。”只见舒小明老师拆开了一个事先准备好的材料袋,里面有小马达、电池盒、小风扇叶、铜线等,开始现场演示。孩子们闪着乌黑的眸子,一脸认真听老师讲解。 “双减”背景下,舒小明和其他3位老师“摸石过河”拓展科学STEAM社团课程,让低年级段的孩子接触手工制作,没想到,课程一经推出大受欢迎。“仅一个年级段就有100余人报名,人数远远超出预计。”舒小明老师笑道。 后来,考虑到场地有限,学校组织专门的辅导老师进行筛选,选定一批动手能力强、观察细心的学生。每周二下午,社团课还没正式开始,孩子们便从不同的班级蜂拥而至。平时坐不住的孩子连续上两小时的课也不厌,有的还因为没完成任务不愿放学回家。 “我们是这个课程真正的主人。” “课上我们不但可以制作,还可以进行PK,太有意思了……” 二年级的黄浈雅和王睿成两位小朋友接受采访时开心地说。 余姚市第二实验小学校长柴利波介绍,目前学校“按需分配式”拓展课程内容,已开设茶道、竹编等30多项课程,让孩子在校内学足学好。同时授课者也更多元,除了学校老师,还有家长志愿者以及非遗传承人等社会人员,切实打通学校课后服务“最后一公里”。 民工子弟学校 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面对民工子弟学校课后服务面临“课程弱、师资弱、技术弱”的“三弱”困境,在余姚市教育局的牵头下,宁波市广播电视大学余姚学院(余姚社区学院)为这些学校送去“姚创客”公益性项目,提供项目、师资及技术支持。 泥塑是中华民族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目前,余姚市三溪口小学与宁波广播电视大学余姚学院(余姚市社区学院)共建了“姚创客”泥塑体验基地,孩子在这里学习体验,不仅能锻炼动手能力,还可以提高表现力、想象力、创造力,受到社会好评。 其实,这个学校早在2016年就创设陶艺特色项目,拥有陶艺教室以及相配套的工具,但碍于没有专业过硬的师资队伍,课程拓展一直有短板。 “但现在不一样了,牵手余姚市社区学院后,基地学校选派优秀教师承担课后服务教学工作,从而带动本校教师课后服务课程设计与实施能力,让课程顶层设计不断升级。”余姚市三溪口小学相关老师说。 同时,余姚市社区学院与余姚市群立学校、蓝天学校、六安学校等多家民工子弟学校签订协议,通过举办公益活动,让民工子弟享受教育公平,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活动全程不收取任何费用。 余姚参加课后服务的 中小学生超9万人 今年秋季开学后,余姚积极落实中小学课后服务“5+2”机制,即学校工作日每周5天都开展课后服务,每天不少于2小时。同时,课后服务内容实行“1+X”模式,“一校一策”开设“基础服务 特色拓展”课程,推进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全覆盖、有课后服务需求的学生全覆盖。 截至目前,余姚参加课后服务的中小学生超过9万人,占比94%;参加课后服务的中小学教师6390人,占比96.7%;初中晚自修服务实现全覆盖,27所学校九年级全面运行,15所学校开展了七八年级的晚自修服务。 接下来,余姚市教育局将进一步根据城乡区域化的差异,探索拓展课程人员共济,区域共享。建设余姚市级管理系统,实现线上遴选机构、家长选课、课程评价,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学校,通过向社会公开遴选,创设一些具有地方文化传统的民间艺术课程,让学校成为延续历史文脉的基点,护航余姚幸福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