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双减进行时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1年10月22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对四项改革常抓不懈 对培训机构既管又帮

海曙“双减”行稳致远

镇明中心小学陈雁校长在介绍经验。

工作人员检查教培机构。

    各校根据学情优化作业管理 教研室着力提升教师作业设计能力

    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是“双减”内容之一。学生作业,一直备受关注,也一直饱受质疑。

    “学生当然要做作业!不做作业怎么让所学的知识得到巩固和内化?但如果作业负担过重,则是教师对自己课堂教学不自信的表现!所谓‘课上不够课下补、校内不够校外补’,说的就是这个。”海曙区教研室副主任胡苗坤直言,教师对作业需要有正确的认识,“作业的一头连着教学,一头连着评价;一头连着学校,一头连着家庭”,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作业当然得有教师的参与,而且,教师要提升作业设计的能力。

    在胡苗坤的办公桌上,记者看到了好几本关于学生作业的著作,有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育研究室编撰的《初中作业设计与实施指导手册》《小学作业设计与实施指导手册》、王月芬博士撰写的《重构作业:课程视域下的单元作业》等。他说已经把其中几本推荐给了教研员和学校校长,“有了正确的认识,才能有所行动。”

    本月初,海曙区教育局出台了《关于加强作业管理的细则》,以进一步落实“双减”中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的内容,履行教育行政部门在作业管理中的监管职责。《细则》共15条,从教师、家长,甚至教育行政部门、教研室等多个方面对学生作业提出了要求,包括建立作业总量审核监管和质量定期评价制度;建立校内作业公示制度;根据学生发展差异,分层布置基础性作业、拓展性作业,鼓励布置弹性作业和个性化作业;加强批改管理,教师对布置的学生作业须精选、先做、分层、全批,等等,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

    一方面,各个学校根据《细则》、针对学情,加强作业管理,另一方面,则是提升教师的作业设计能力。据介绍,海曙区一年一度的“课堂节”今年将聚焦“作业”,主题是“优化课堂作业设计,提升课堂教育质量”,届时将通过作业设计观摩、专家点评、专题讲座等形式,提高教师作业设计与实施能力,优化学校作业管理。此外,海曙区教研室还建立了校本作业库,在此基础上,构建一个区域的优秀作业库,供全区学校共享。

    学生评价改革走得早、走在前 “镇小经验”在全省分享

    海曙区是全省综合评价改革的试点区之一,早在2015年就开始了对学生的评价改革,多年来的探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上月底,在2021年浙江省深化小学评价改革研讨会上,海曙区镇明中心小学校长陈雁面向全省分享了该校“表现性评价”的实践经验。

    此次研讨会由省教育厅教研室主办,旨在全面贯彻落实“双减”工作部署,为全省推广小学生综合评价改革,改进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提供行动方向和方法支持。

    陈雁校长在会上介绍,从作为传统纸笔测验补充的分项分类测评期末学业成就表现性评价1.0,到基于学科关键能力,过程与结果并重的表现性评价2.0,再到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发生的表现性评价3.0,表现性评价是镇明中心小学更新评价理念的载体和手段,从传统的“对学习的评价”,到革新的“为了学习的评价”,到实践中的“作为学习的评价”,镇小的教师团队一直在探索。“在‘双减’背景下,学校正在持续研究如何让评价为学生的学习助力,从而实现减负提质与学生素养落实的双赢。”

    在研讨会之前,省教育厅教研室副主任张丰带领评价部教研员,专程赴海曙开展学生综合评价改革调研。调研组在镇明中心小学观摩了一堂体现表现性评价的语文研究课《口语交际——“我是校园小导游”》,听取了相关介绍后,给予了高度肯定。“从‘双减’工作出发,今后要加强学习过程评价,降低考试频次,重在诊断分析,淡化横向比较,表现性评价必将是学生学习评价的重要方法。在镇明中心小学看到的很好融入课堂的表现性评价尤为有意义,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推广。”张丰说。

    镇小是海曙区评价改革的一个缩影。“6年来,海曙在‘阳光六色花’学生综合评价体系的顶层设计下,呈现了丰富的校本化评价改革样态。”海曙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在“双减”背景下,海曙将继续深化改革,将学生评价和课程改革相结合,以多元化、多维度、灵动性的评价促进学生全面而个性地成长。

    校外

    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

    积极帮助培训机构转登转型

    10月11日上午,海曙区一凡培训学校有限公司负责人李岳海,领到了宁波市首张学科类培训机构“营转非”办学许可证。

    自“双减”政策发布以来,海曙区教育局一方面加强监管校外培训机构,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另一方面又为校外培训机构的转型、转登做了大量的引导和帮办工作,截至10月20日,已有2家校外培训机构转登为非营利性学科类培训机构,10家已完成民政部门名称预核准,4家转型的校外培训机构已注销办学许可证进入非学科类培训机构的登记流程。

    一次次地毯式突击检查

    对培训机构加强监管并“打预防针”

    早在7月底8月初,中办、国办印发“双减”政策不久,宁波市教育局、海曙区教育局的科室人员以及各镇(乡)教辅室负责人等组成了19个检查小组,分头对海曙区的304家校外培训机构进行全覆盖的地毯式检查。是否在醒目位置公开办学信息,有没有超标超前培训,有没有学校在职教师在培训机构兼职……这些是当时检查的重点内容,以“不打招呼、直奔现场”的实地检查来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

    在这一阶段的检查中,海曙区教育局工作人员就对辖区内校外培训机构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出,引导培训机构统一把学费缴入指定的对公账户等。“国家已经出台‘双减’政策,下一步你们有什么打算?”检查人员顺便排摸培训机构的反应和动向,听到培训机构说下一步准备向“托管”转型时,则及时提醒他们要对营业执照的经营范围进行变更。在规范的同时,海曙区教育局联合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建立了“发现线索-联合取证-执法查处”的闭环管理体系,加大对无证办学机构的查处力度。

    国庆长假期间,海曙区严格落实属地责任,从区教育局、各镇(乡)街道两个层面,对区内正常营业的205家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进行全覆盖的检查,检查有没有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组织学科类培训,以确保“双减”政策在国庆期间不留白。

    为“营转非”设立专窗

    提醒培训机构“不要盲目加入”

    “双减”政策明确指出,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为此,宁波市教育局、宁波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宁波市民政局联合制定了《宁波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转登记工作方案》,要求各学科类培训机如果年底前选择继续从事学科类培训且符合条件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

    海曙区教育局积极做好培训机构转登的前期工作,一方面,主动与民政、市监等部门对接,方便转登工作开展;另一方面,又与各培训机构开展一次次的沟通和交流,进行政策宣传,“一企一案”定向辅导机构转登工作。

    “我们根据学科类培训机构的不同情况,把它们分成四种类型:一种是直接终止办学,一种是营利性学科类培训机构转登为非营利性学科类培训机构,一种是营利性学科类培训机构转型为非学科类培训机构,还有一种是非营利性学科类培训机构继续登记为非营利。这四种情况需要办的手续,我们一一做了转登材料‘指引包’,培训机构只需对照着相应的类型,备齐相关资料,最快能一次性办妥。”海曙区教育局终身教育与民办教育科工作人员王婷婷介绍。

    海曙区还在区行政服务中心设立“培训机构转登专窗”,运行“3+3模式”,即中心专门配备咨询员、受理员、帮办员等3名工作人员,与教育、民政、工商等3个部门抽调的业务骨干共同组成了转登工作小组,实现办理材料“一窗进”,证书“一窗出”的工作机制,大大提高了办件效率。领到全市首张“营转非”办学许可证的李岳海,当天上午对工作人员的帮办和指导非常满意。

    据介绍,民办非企业的宗旨是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通过自身的服务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其目的不是为了营利,不得向出资人、设立人或者成员分配利润,同时必须严格按照章程开展活动,按时参加年度检查,主动接受业务主管单位和登记管理机关的管理。“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盈余和清算后的剩余财产,只能用于社会公益事业。所以举办民办非企业单位者的初衷,应该是尽一份社会责任。在这次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转登记工作中,我们欢迎和鼓励更多人参与进来,回馈社会,但需要提醒的是,一定不要无序、无组织地盲目加入,因为后期对此类机构的规范性和公益性的监管,我们会不断加强。”海曙区民政局行政审批科负责人杨真真说。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