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工作中的何同学。视频截图 |
你印象中,22岁青年应该是什么样?是四处奔波投递简历的忙碌身影,还是推杯换盏中苦寻人生方向?你印象中的B站科技区UP主是什么样?是每天更新测评最新产品,还是追赶新品发布会的第一线?上述疑问,UP主@老师好我叫何同学(以下称“何同学”)给出了他的答案。平均三个月更新一条视频,成为B站百大UP主!采访苹果CEO,登上青年大学习讲堂、CCTV9和CCTV4等节目。 10月17日晚,一条7分钟的“我做了苹果放弃的产品”视频更是直接将宁波乐歌品牌股价拉涨13.51%。毫无疑问,何同学已经成为新时代青年成功的典范。那为什么是何同学?他的成功可以复制吗?作为学长,又给中学生留下了怎样的思考呢? 主讲人 主讲人 北仑区柴桥中学 汤建强 出圈: 为什么是何同学? 为什么是何同学?这是一个需要把观察放长时段考察的问题。 B站UP主账号信息显示:创立时间为2017年10月,由北京邮电大学国际学院2017级电信工程及管理专业学生何世杰运营。刚上大学就兼职喜爱的自媒体,到2019年夏天前,靠测评美国苹果公司的产品系列粉丝突破10万,成为一位普通但有一定粉丝量的同学。再到2019年6月6日“一夜爆红”,成为B站百大UP主,再到成为微博、知乎、B站顶流,他的成功故事完美诠释了时势和人事的巨大合力。 时势 “在这个年代,每个人都有成名的15分钟。”何同学央视纪录片的开场白就是对这个时势最好注解。在互联网技术的升级换代下,当下流行的知识获取手段,已从有图有真相的“读图时代”走向了生动具象化的“视频时代”,视频成为信息输出的普遍手段。据《2020好看视频创作者图鉴》显示,知识视频数量从2019年上半年到2020年上半年同比上涨了320%。在可见的未来,知识类视频会持续成为平台主推的“门面担当”。 人事 时势是一个大环境,是人人都能得于参与的环境,如何在自媒体内容海量同质化之中脱颖而出,离不开何同学给网友的惊喜之处——专业解读、创意主题、趣味呈现和人文思考等。但对我印象最深的还是这句告白——“我觉得就是用这种Vlog(影像网络日志),把自己的个人情感融合进去,把自己真正的生活融合进去,再呈现给大家,这真的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有意义,造就兴趣和坚持。同时在科技中融合个人情感、融合真正生活,是很惊喜的思想。比如播放量最多的四期视频“有多快?5G在日常使用中的真实体验”“我拍了一张600万人的合影”“这视频能让你戒手机”“我做了苹果放弃的产品”,这些都可以看到他用体验、感受和简单、易懂的叙事方法把复杂技术原理表现出来,再通过电影般的镜头语言和专业剧本般的文案,让视频“节奏感好棒”“流畅无比”“一看就停不下来”,让原本冷冰冰的科技产品充满人文关怀和生活美学,也扩大了它的市场受众度,实现了与观众共同感受探索科技的历程,也得到享受技术结晶时的情感共鸣。 在互联网科技的发展下,在商业化经济的潮流下,对于具备创新意识和实践意识的优秀创作者来说,何同学的成功是时代的必然。 榜样: 何同学可以复制吗? 对于青年人来说,成功是许多人的渴望,特别是在优秀榜样者面前,都期待自己能成为和他们一样的时代弄潮儿,那何同学的成功可以复制吗?这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话题。 从社会心理学来说,这个世界上,任何人的成功都是可以复制的。因为每个人都有相同的神经系统,只不过我们每个人的神经系统使用程度不一样而已。 从何同学所做一系列视频内容的技术来说,似乎都是对现有技术的“大型整合作业”,扮演着技术搬运工和组装的角色。如在最新一期“我做了苹果放弃的产品”中,视频的主角是一张平常而不平凡的桌子,桌子理念是无线充电+时间锁+备忘录+升降桌腿。从技术层面看,这四个要素的每个部件都有现成的理论支持、物理配件和解决方案,想要实现技术层面一比一复刻,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我们也已经看到在这个趋利和功利的信息时代,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博主开始学习何同学,从镜头模仿,再到剪辑套用,但仅从这个层面来说,高度同质化的内容是很难脱颖而出的。当下的中国,是一个注重“创新”和“原创”的年代,何同学已经成功出圈,即使有人模仿,也很难被超越,其他的模仿者也只会被标记上“抄袭”的标签。 对何同学的复制,重点不应该是他的“器”,比如如何仿造桌子,如何完成600万人的合影,如何拍出风格相似的视频等,这始终是东施效颦。而真正需要复制的是揣摩他的独特之“道”:如拍手叫好的创意,新奇的分析思路、丰富的人文情怀、自省的人生态度。比如对待科技奉行的“大道至简”,做到了把原本“高端”的科技成果,让更多人看懂。在这次的AirDesk视频中,这条路变成了他不断折腾最终打造出桌面的精力。用最初最简单的事,探索并传递着与观众的情感共鸣。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何同学的成功也许无法复制,但并不妨碍我们对其成功之道的探究。同时,何同学的成功也不需要复制,可以肯定的是,无论是才华、还是努力,时势和人事的力量已在合力孕育下一个成为无数年轻人学习的榜样,这也是互联网时代的魅力所在。对于青年学子来说,在学习成绩和未来的事业发展上,不断的去超越自己便是属于自己的成功。所以何同学的这份成功答案,可以,但也仅供参考。 觉醒: 人才是永恒的时代主角 “在这个年代,每个人都有成名的15分钟。那么,15分钟之后呢?”何同学用兴趣、耐心、智慧和不断突破自我极限,完成了15分钟的优秀答卷。而15分钟后的人生困惑或者说警示是何同学和青年学子都应该继续思考的话题。就像何同学在和苹果CEO库克的访谈中说道:“我每天都很投入地工作着,学习着,可能是因为我因此获得了开心。作为一个大四学生我每天都感觉充满精力,觉得自己能够做很多事情,但同时也觉得自己尚且年轻很多东西都不擅长,有很多东西都做不了。”对青年人来说,遇到很多不擅长和做不了的东西,那是必然的,而破解它的答案就是用我们充满的精力去践行最质朴的道理——苦学。 在他的视频中出现两本很有意思的书:史铁生长篇小说《务虚日记》,吴晗史作《明朝历史的教训》。很明显,这两本都并非专业书籍,但正是这种宽广的阅读面和知识面,为他提供了多一种看问题的角度,提出别人想不到的观点,培养出清晰的逻辑、简洁的表达和共情能力,为他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而这种苦学和勤奋,也是对部分社会青年出现“佛系”“躺平”“躺赢”之类心态的最好正面回应。 “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这是100多年前陈独秀先生载于《青年杂志》的创刊词,写出了对新青年的期盼。 时代在变,但时代对人才的呼唤不会变,“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的成才逻辑不会变。明白和实践了这些,未来的同学们都可以成为各自领域的何同学,共造一个新时代下属于青年们的“觉醒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