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2版:我和宁波这座城研学故事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1年10月29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同学们通过研学商帮文化、名人故里

为自己的成长注入精神力量

忻卓宁打卡童第周故居。

罗浩哲在王阳明故居。

    宁波自古人杰地灵,是哺育无数名人的故里,还有着独特的商帮文化。每一个人物的背后,都书写着宁波这座城市的历史故事。本期的3位同学,通过研学名人故里,不仅体悟着家国情怀,也为自己的成长之路注入精神力量。

    □现代金报 | 甬上教育 记者 马亭亭

    感悟商帮文化

    镇海区蛟川书院

    初二7班:竺瑞熙

    指导老师:杨佳

    研学地点:宁波帮博物馆、包玉刚故居、江南第一学堂

    作为土生土长的宁波人,我貌似并没有用心体会过这座城,只觉得宁波是一个普通的城市。最近,我和爸爸一起踏上了一场关于宁波商帮文化的研学之旅。当我一步步走过这些地方,我的内心不由充满了骄傲和热爱,我也坚信还有更多故事需要我们新一代的宁波人去创造。

    第一站:宁波帮博物馆。

    大气的外表,庄严的环境,这里囊括了近代的商业、航海以及教育等多方面的发展历程。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平凡而又伟大的宁波人,在“宁波帮”的百年发展史中,其民族大义和爱国情怀一直为世人所称道。

    宁波帮人士总是把自己的前途和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竭尽赤子之心,奉献能及之力,其爱国挚情可歌可泣。他们聪明朴素、乐观开朗,对生活始终抱有一腔热血;他们勇于冒险更善于冒险,面对困难毫不退缩,迎难而上;他们克勤克俭,不尚空谈,以一颗真诚的心去对待所有事情;他们有着大海容百川的开明思想、不甘居人后的开拓精神、树高不忘根的赤子情怀。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群宁波帮,宁波有了持续的发展。

    第二站:包玉刚故居。

    没想到包玉刚的故居离我家仅仅百米,甚至可以称为“邻居”了。这是一个很有特色的院子,墙高院深,五间砖木结构的两层瓦房坐北朝南,具有典型的江南民居风格。东首正门外是一望无际的田野,阡陌交错,河道纵横。包玉刚对国家和家乡做出了很多贡献,如捐资兴建北京兆龙饭店、上海交通大学兆龙图书馆和宁波大学等,宁波图书馆永丰馆也是他出资建的。

    这样传奇的人物,在我看来是遥不可及的,但没想到他是从这个小村子走出去的,我突然明白一个道理,伟人在被世人所知之前也是一个平凡的人,所以我们不要因为自己现在的渺小而放弃远大的理想,也不要因为现在的平凡而放弃努力。

    第三站:江南第一学堂。

    这座古老的学堂前身是叶氏义庄,是近代“宁波帮”先驱叶澄衷先生于1903年创办的,学堂于2009年进行了重建,2017年被列入浙江省文保单位。这座学堂曾培养了包玉刚、邵逸夫、包从兴、赵安中等一批“宁波帮”精英,学堂内还展示着当时的教学课本、教具、生活用品等,每一件物品仿佛都在诉说着一个古老的故事。看着它的外墙,可以想象当时在里面读书的先辈,摇头晃脑地念着文章,热烈地讨论题目。

    研学童第周故居

    鄞州区宋诏桥小学

    306班:忻卓宁

    指导老师:阮美珍

    研学地点:童第周故居

    走上石梯,眼前展现的是一座晚清风格的四合院砖木结构,在第一个展厅,爸爸告诉我,童第周出生于1902年,塘溪镇童村人,是20世纪生物科学研究的杰出领导者,被列为世界最优秀的100位科学家之一。

    在第二个展览厅,我更深入了解了童第周以及他的妻子叶毓芬。爸爸跟我说,童第周从小家境贫寒,一边帮家里做农活一边念书。在他28岁的时候,得到亲友的资助,有机会去比利时留学,那时候外国学生看不起我们中国人,童第周暗下决心,一定要为中国人争气。在童第周呕心沥血的努力下,开创了中国“克隆”技术之先河,被誉为“中国克隆之父”。紧接着妈妈又告诉我:“语文课本里有一篇《一定要争气》,就是写童第周在学生时代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的两个事件。”

    讲到克隆技术,我看着图片里的“奇鱼”便好奇地问爸爸:“那能克隆人吗?”爸爸跟我解释了现在还没有克隆人,克隆人涉及人的尊严、社会伦理道德等。

    最后我们参观了第三个展览厅,这里是童第周出生、居住、学习的地方。我看到这里有老旧的凉床、书写台、座椅、衣柜等,一件件显得那么俭朴。

    通过这次游览童第周故居,我被深深触动,虽然家境贫寒,但是他从未因此而停止学习、追求、探索和钻研的脚步,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中国人自尊、自强、自立的民族精神。我身为一名三年级的小学生,生活在条件这么好的年代,更要学习童第周那种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精神, 在未来的生活和学习中,不怕困难,刻苦学习,学到更多的知识,将来做一个对社会和国家有用的人。

    知行合一,不忘本心

    慈溪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三(17)班:罗浩哲

    指导老师:蒋君芬

    研学地点:王阳明故居

    在余姚老城区,有一条贯穿城市南北、见证城市发展的马路叫“新建北路”,沿着青石铺成的街巷,很快就来到了王阳明故居的正门。“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先生思想的核心,而在400多年后的今天,它依然影响着世人。

    王阳明故居的西厢有一片不小的竹林,不禁让人想起王阳明小时候格竹子七天七夜,只为证明朱熹所说一句 “一草一木皆有至理”,虽然格竹子的结果是劳神伤身,却在他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一个关于“知”与“行”的思索,他觉得学到一些道理就想着去检验,总是没错的。

    大厅里有几处展馆,里面陈列着“王氏族谱”“王氏家训”“阳明生平重要事件”等,另几处展馆里还陈列着王阳明思想形成渊源及其相关典籍著作、后世继承王阳明思想的一些活动等。忆往昔,王阳明在龙场悟道的豁然贯通,在鄱阳湖畔指挥作战的飒爽英姿,力谏皇帝保民一方的慷慨淋漓,仿佛都在眼前。

    走出展馆,来到“传习苑”。《传习录》是王阳明先生留给世人的瑰宝,他的弟子用它记录整理了阳明先生的致世良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行合一”在我们这个时代继续延续着它蓬勃的生命力。我是一名小学生,要学习“知行合一”的思想和道理,我要用实践学习真理,用诚心探求真知。

    注:本版图片均由投稿者提供。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