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论坛现场 |
“双减”政策到底对学校、老师意味着什么?如何让教育回归“本位”?10月29日,由宁波市教育局主办,宁波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余姚市教育局承办,余姚市东风小学教育集团协办的宁波市“减负提质 幸福教育”学术论坛在余姚举行。 来自宁波各区县(市)的教育科研工作者、中小学一线校长、副校长以及金华、北京等教育界人士线上线下齐聚,聚焦“双减”落实,共议助力方向。 □现代金报 | 甬上教育 记者 樊莹 通讯员 焦方瑞 骆桃军 “给学生精准减负”已成共识 “面临来自社会和家长更高的期盼,学校要责无旁贷担负起教书育人主阵地的作用。”活动一开始,宁波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俞冬伟点到了“双减”政策要想落地见效的关键。 宁波各区县(市)11所中小学一线校长、副校长也在研讨环节围绕课后服务、课堂改革等方面分享了经验。尽管学校情况各有不同,但“给学生精准减负”已经成为共识。 “双减”的本质是给孩子更大的发展空间,是给孩子的一生提供更多的可能。”北仑区顾国和中学校长张林,介绍该校在课后服务上探索出的经验,“我们学校基于五育并举采用‘1+1+N’组合设计课后服务课程体系,第一个‘1’是基础性课程,对学生进行作业管理和辅导。第二个‘1’是特色性课程,比如结合北仑‘中国女排’基地优势开设排球课程,围绕宁波帮‘四知精神’开展爱国主义思政课程。‘N’是可供学生多元选择的体艺科技类拓展性课程。” 像这样做精顶层架构的学校有不少。浙江师范大学附属慈溪实验学校探索出了“1+2+3”模式:一个结合即结合自主学习,两个注重即注重“课后服务”的前端和末端,学校从细节入手,做好“三强三心”工作,以暖师生人心。副校长王珊珊举例,教师可以走班,带着自己的各科好课轮流走进各班进行教学,让孩子们能分享到各种好课。 此外,海曙区冯家小学以儿童身心健康为核心,开展以益智、运动、心理、饮食、作业、睡眠六个项目的健体“6+1”模式研究。镇海仁爱中学在“双减”背景下探索初中夜自习治理的策略,通过设置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让学生的天性释放。 促进学生“学习力”螺旋上升 聚焦作业效能,校长们也有话要说。“我们学校围绕作业改革的主题,创造性地提出‘生活化大作业’。”江北区实验小学傅俐俐校长介绍了做法,包括学会求知类、学会生活类、认知自我类三大类作业新样态,落实学科素养,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傅俐俐补充道,传统的作业基本就是为了作业而作业,很少与实际生活链接,而“大作业”把作业融入真实的生活环境,让知识能力在改造生活、服务生活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促进学生“学习力”的螺旋上升。 “作业应当成为具有学生鲜明个性、愿望的一项活动,成为学生一生中自学的需要、学习的需要和生活的需要。”余姚市陆埠镇初级中学校长魏巍认同这一点。该校也是将作业改革充分融入到学校课改之中,实现作业准备精细化、作业布置人性化、作业治理信息化、作业生成校本化。同一课时的课堂作业和课后作业都是分三个版本针对三个层次的学生。 从变“教学式”为“学教式”、变“问答式”为“互动式”、变“接受式”为“探究式”、变“流水式”为“板块式”,余姚市东风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叶建松介绍了学校“双减”背景下的作业专项行动,实现学生自主、多维度对话、问题式探究、板块式活动的绿色课堂。 不仅如此,象山县丹城第二小学还通过家校协同赋能“双减”的方式及途径,打破“校门口分界线”,把协同育人的触角延伸到家庭、社会,呈现出双赢的教育新局面。 当天,宁波市教育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张建国再次强调,“双减”是一个常态性工作,要紧密融合到日常的教学和教育管理当中,真正打造好宁波高质量教育体系与高标准育人方式,推动宁波“双减”行稳致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