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缤纷校园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1年11月02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劳动课——下田割水稻

有孩子说“再也不浪费大米饭了”

北仑小港学达小学学生在捆水稻。 通讯员供图

    近日,海曙区古林镇蜃蛟小学和北仑小港学达小学的学生不约而同上了一堂难忘的劳动课——去水稻田里割稻。看着眼前的一个个稻堆,同学说:“以后一定要爱惜粮食,不浪费一粒大米饭。”

    □现代金报 | 甬上教育 记者 俞素梅 李臻

    通讯员 郑庆保 黄凤燕 陈瑶

    从插秧到收割

    这群孩子明白“粒粒皆辛苦”

    10月27日一大早,五六年级的学生们戴上红领巾、小黄帽,带上镰刀,在老师的带领下,迈向蜃蛟小学稻耕实践基地——茂新村种植大户徐惠平的一块稻田。

    丰收篇是该校“乡情育人”德育课程体系之稻耕实践的一个内容,之前同学们参与这块稻田的插秧、田间管理等水稻成长过程,没想到几个月时间,饱满的稻穗已呈金黄色,沉甸甸地垂下了头。

    学校稻耕劳作基地辅导员徐惠平师傅先让孩子们观察成熟的水稻和秧苗时期、分蘖时期有何不同,尤其是稻杆和谷穗。还让同学们用手摸,感受稻谷的粗糙,并剥开谷壳,品尝秋天的味道。接下去,徐师傅教同学们如何用镰刀割稻,叮嘱大家注意安全。

    收割开始,同学们分组分块,比赛谁割得好,割得快。随队老师也纷纷加入收割的行列。手起镰落,稻堆越来越多,同学们热火朝天的劲头还感染了路人,路过的小朋友也加入到割稻队伍中。

    一大片稻田在同学们的努力下完成收割。看着眼前的一个个稻堆,同学们争相合影。一名五年级的同学说:“平时只是看到大人们在田间干活,从没想过自己吃的大米从插秧到收割需要人们付出这么多艰辛,以后一定要爱惜粮食,不浪费一粒大米饭。”

    稻耕实践是蜃蛟小学在实践劳动教育和乡情育人过程中的一个项目,“作为一所农村小学,让孩子们从小认识水稻,参与水稻成长全过程,这既是对国家‘三全育人’理念的落实,也是劳动教育实践的最好体现,能让孩子们从小培养热爱劳动、珍惜粮食的优秀品质。这是我们的初衷,也是我们的目标。”蜃蛟小学校长汪乐表说。

    收割、打谷、脱粒

    孩子们体会农民伯伯的不易

    10月29日上午,北仑小港学达小学农耕实践基地——童耕稻园迎来大丰收。北仑小港学达小学联合下邵社区、街道妇联共同开展水稻收割实践活动。

    清晨,学达童耕稻园里格外热闹——热情高涨的劳动小达人们踊跃参与,有劳作经验的农民伯伯、社区工作人员、退伍老兵、家长朋友协助收割。

    在割稻现场,有田间劳作经验的农民伯伯化身为“老师”,细致地演示正确使用镰刀的方法。同学们初次体验难免手忙脚乱,但在“老师们”的指导下,同学们逐步掌握割稻方法,并完成收割任务。

    不远处的打谷小队也陆续“开工”。王华军老师带领学生们用筛子过筛稻谷。两名学生不停摇晃筛子,王老师手动翻炒,地面留下一片金黄。虽然这个方法很辛苦,但对同学们来说,这新奇的体验却是别样的好玩、有趣。有过失败,闹过笑话,但只有坚持,无人叫苦。而另一边,学生们在党员“老师”们的帮助下,辛苦地在打稻机上脱粒。

    许佳盈同学说:“一开始觉得割稻很好玩,但是一直弯着腰,时间长了就受不了了。打稻的时候我们打得不是很干净,后来农民伯伯指导我们要会借力并控制自己的力道,说起来简单,但是实际操作起来很难,农民伯伯真是太不容易了。”

    小港学达小学校长胡海波表示:“水稻收割活动是我们学达小学劳动教育中的重要一课。通过这次活动,同学们了解到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体验了劳动是获取生活物资的必要过程,体会到‘粒粒皆辛苦’真正含义。”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