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明州教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1年11月05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挤点儿时间多“动动”

——“双减”后小学生“课余时间”巧规划

    双减政策下,基层教师课程教学设计如何突破原有模式?大家又有何心得体会?近段时间,《明州教育》专栏联合宁波市教育局教研室,对此开展论文征稿。经审稿委员会评审,现刊出其中部分优秀论文,供各位老师结合实际学习借鉴。

    

    宁波国家高新区实验学校 毛小英

    鲁迅曾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一挤总会有的。”是啊,挤点儿时间运动运动,挤点儿时间参加劳动,挤点儿时间和朋友伙伴交流互动,广交天下好友,博览古今丛书,还能锻炼健康体魄,多么令人心动。

    “双减”之后,孩子们的作业效率高了,课余时间相对多了,这样的想法是否可以开始行动了呢?

    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文件中有这样一个要求:中小学每周课外活动和家庭生活中劳动时间,小学1至2年级不少于2小时(每天半小时左右),其他年级不少于3小时(每天40分钟左右)。

    家长和老师们,该如何帮助孩子合理规划这两三个小时,笔者做了些探索。

    一、作业时间合理高效:定时定量定规则

    对小学生而言,要解决“没时间”的老大难问题,我们首先要解决的自然是作业问题。据调研,作业效率高的孩子基本上有以下几个特点:作业过程很专注,不容易受外界干扰;作业正确率较高,不太需要返工纠错;作业完成意识强,千方百计找空完成;课余活动很丰富,有自主安排的时间。反之,有些孩子做作业时如“小猫钓鱼”——三心二意,作业质量自然是又慢又差,最后的结果是陷入除了作业还是作业的恶性循坏的漩涡。

    那么,如何改变作业效率低的现状呢?

    首先,做好作业分类工作,先难后易;

    然后再来定时定量定规则,提高效率。

    定时定量:在规定时间里完成一项作业。(一般低年级15分钟以内,高年级半小时左右)

    定规则:书桌干净整洁,作业先易后难,做完及时检查,坚持阅读半小时,家务劳动半小时、体育运动1小时,以上项目全部完成后可以自主安排适合的娱乐活动,正常情况下家长不干涉。

    这样定时定量定规则地长期坚持,孩子各项作业完成的效率自然能提高,而且还能保障体育运动、家务劳动与每日课外阅读的时间。

    二、运动时间规律有度:有趣有度有规律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做过很多全国性调查,有两个调查结果——一个是“00”后中小学生普遍睡眠不足、运动不足、阅读不足;一个是关于青少年的幸福指数,数据显示:“朋友多、爱运动的孩子更快乐”。

    学校运动我们先不讨论,各个学校有各个学校的特色。那么家里参加的1小时室外活动,我们可以怎么去设计与实施呢?我认为做到有趣有度有规律很重要。

    有趣:每个人的运动喜好是不一样的,你认为有趣的项目,孩子不一定认为好玩。所以要让孩子体验到自己真正喜欢的有趣的运动项目,我们首先要让孩子去尝试与接触各种各样的体育运动。球类的,跑跳类的,骑行,轮滑,游泳,徒步,登山等,让孩子在众多的体育项目的体验中发现自己的喜好,然后通过组织游戏与组建小社团等方式鼓励支持孩子坚持下去。

    有度:学校的体育达标项目和学习检测一样,是有一定的评分标准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表里显示的是不同年级的孩子对体能与达标项目的基础要求。

    所谓运动有度,就是要达到一定的标准,一定的运动量方能见成效。当然,孩子的体质不同,运动量也不宜过度,应当循序渐进,以免影响健康。

    有规律:主要是指坚持,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你的身体刚有些被你唤醒,记住了你的运动状态,你又放下了,下回又得从头开始。还说那个人人皆知的跳绳。你刚坚持了两天,水平提升了20,可是,一到周末各种培训班,孩子累得啥都不想动,最后,下周再拿起跳绳,腿又开始抖,呼吸又开始跟不上节奏了。如此反反复复的话,孩子的成就感没有了,运动的趣味性也降低了,运动的坚持性就很难保证了。

    运动有趣有度有规律,孩子将能从运动中获得很多成长的福利,不止在身体,更在心智与品质。

    三、劳动时间示范引导:分工合作见成果

    《朱子家训》开篇有云: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即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中国自古以来就鼓励孩子自小养成做家务的习惯。

    如何培养孩子做家务的习惯呢?

    首先,让孩子做家务要从小培养,允许从“帮倒忙”开始。

    孩子在刚上手的时候难免会搞得乱七八糟,比如择菜时好坏不分、洗碗时弄得到处都是水,可就是在不断的“试错”中,孩子才能成长。

    父母允许孩子“帮倒忙”,并在过程中不断地鼓励引导,才能让孩子体会到参与的乐趣,继而激发做家务的热情。不妨由他去吧,大不了就再收拾一下,总比他长大之后还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好。

    其次,利用绘本和动画,让孩子正确认识家务。

    劳动绘本阅读,让学生感受劳动的快乐,学习劳动的方法。例如,《来帮忙喽 家务小帮手》为孩子们讲解如何叠衣服,怎样做餐前准备、洗碗、擦桌子,还有扫地、整理房间等。《阿力的红斗篷》讲述了从羊毛变成斗篷中剪、梳、纺、织、缝的全过程。学生不仅获得了衣物制作的基本知识,还体会到辛勤劳动后的快乐、锲而不舍的精神。

    在引导孩子上,说教不如讲故事,孩子更容易明白其中的道理。

    第三,列家务劳动清单,让孩子选择适合的家务。

    列一个任务清单,不仅是遵从孩子的生长发展规律,更能给孩子选择的权利,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更心甘情愿的参与其中。

    做家务不是多多益善,而是根据孩子的年龄和认知程度,量力而行。让孩子做其力所能及的事,才能避免孩子因为完不成而产生抗拒和挫败。

    四、互动时间人际支持:家庭学校小伙伴

    近几年有个网络热词叫“宅男宅女”,越来越多孩子也开始用“人机互动”代替“人际互动”,在虚拟空间聊得火热、手指飞舞,见了面却无话可说、不会一起玩。这种现象意味着什么?

    中小学生的人际支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心理状况和行为选择,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应当积极重视起来,教育引导学生学习良好的人际互动方式。

    首先,家庭需要创造温馨和谐、彼此信任的的良好氛围。

    家长认真观察倾听孩子的需求,合理安排家庭作息时间,可以利用亲子运动,家务劳动,家庭阅读交流等活动方式和孩子进行自然和谐的亲子沟通。家长多多发现孩子的优点,鼓励孩子有心里话第一时间与家人分享,让孩子坚信——“家,永远是你温暖的避风港。”从而,培养孩子良好的人际交往自信心。

    其次,学校老师的权威性与影响力可以为学生搭建更多的互动平台,如:

    1.实施人人班干部制度,可以让每个学生在自己岗位上得到人际交往的锻炼,包括班干部与老师的汇报交流,与全班同学的互动,班干部之间的协调等。

    2.组织学生自主组建社团与参加学习小组竞赛,不仅可以激励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更能促进组内成员合作能力的提升,学会处理很多日常的学习任务或同伴纠纷。

    3.充分利用好抄写作业的《家校联系手册》,将阅读、运动、劳动登记入册之外还鼓励学生每日写“开心事”或“伤心事”“烦恼事”等,并给予星级奖励。

    4.发挥班级群的互动互学桥梁作用。运动小视频打卡,佳作分享点赞,线上颁奖典礼,小视频直播班级活动等都为学生及家长之间的相互了解搭建了桥梁。

    5.传统节日班级主题活动与各类班级娱乐或社会实践活动,让孩子们的同伴互动交流更为自然而密切。

    ……

    所以说,人际互动需要在丰富多样的校内外活动中得到发展。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学生睡眠时间要求:小学生10小时,中学生9小时,高中生8小时。在保证睡眠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多参加劳动与运动,多多阅读。具体管理策略既需要家庭教育力量的跟进,学校作息时间与学科作业的统筹,也需要社会机构的严控时间点。

    但愿,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现在与未来的孩子能在保证睡眠的同时还能每天挤出时间来参加劳动与运动,能拥有更多独立自主的时间去人际互动,从而拥有更独立自主与健康积极的人生。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