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不少大学根据学生需要开发了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课程。“爱情观”养成课、海岛野外求生训练课、游戏课等纷纷走进大学课堂,有些受到学生的追捧,有些让大家觉得“奇葩” “另类”。一项调查显示,81.1%受访者听说过 “新奇课程”,71.1%受访者认为开设“新奇课程”时要制订完善的教学计划和目标。 (11月6日《中国青年报》) 作为“数字原生代”,“00后”大学生深受互联网的影响;他们经历了互联网技术带来的前所未有的知识大爆炸,世界对他们来说是过早去魅的。如果课堂教学还是像过去那样 “老师讲学生听”“涛声依旧”,如果课堂教学依然是老师的独奏而非师生之间大合唱,很容易变得索然无味。正视大学生多元化、差异化的学习诉求,关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新奇课程”的走红很难说不是一种必然。 所谓“新奇课程”,不仅体现在教学内容之“新”、教学方式之“奇”,也体现在师生互动之“活”。“新奇课程”的新鲜与不拘一格只是表面,教书育人的观念转变才是价值内核。 在一个知识快速迭代、信息大量过剩的时代,如果高校教师继续照本宣科、继续在陈词滥调里打转,很难得到大学生的喜爱与认同。一些老师也不愿意画地为牢、故步自封,而是渴望进行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新奇课程”说到底实现了供给侧与需求侧之间的有机衔接和良性互动,彰显了一所大学的开放与包容。 “新奇课程”受到大学生追捧,在于它真正地开到了年轻人的心坎上。在传统教学中,强调教师讲学生听,由老师进行单向度知识和技能的传授;现如今,进行教学改革创新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时代浪潮,这不仅体现在对互联网和电子产品的运用上,更体现在教育理念的重塑与更新——强调激发学生的主体性与积极性,强调课堂教学的开放性与参与性,从以课堂、课本、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让课堂教学更有生机与活力。 注重需求导向、融入用户思维,“新奇课程”并非部分老师的孤芳自赏、自弹自唱,而是师生之间的教学相长、多维互动,拓展了课堂教学的边界,丰富了教书育人的内涵,显然值得点赞。 杨朝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