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成长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1年11月09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时代的信息洪流中
我们如何慎思明辨

    也许,这是人类传播史第一次出现的状况:我们既是媒体内容的消费者,也是创造者。

    今年5月,哥斯达黎加发生地震,地震波传到了毗邻的尼加拉瓜用了60秒钟。但是仅仅在震后30秒,全世界都知道了地震的发生,因为推特上的一条消息:“地震了!”

    现在,随着媒体工具不断推陈出新,我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即时”。流量,填满了现代社会的河床。不论你是谁,不论你的角色如何,每个人每时每刻都会接收海量的信息。你发的每一条消息,每一次评论、转发甚至点赞,也在制造新的流量。处于洪流中的我们如果无法很好地应对这些信息,就很容易被人带了节奏,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成为谣言链条中的一环。比如……那年囤的盐,都吃完了吗?

    作为一个社会人,我们为何会在没有事实判断的情况下,就被信息牵着走?这其中,有着怎样的心理原因?在这里,我想和大家聊聊。

    主讲人

    余也冰

    象山县教科研中心

    (心育教研员)

    为什么信息素养 被列为21世纪核心素养

    早在2016年,世界教育创新峰会发布了全球首份21世纪核心素养报告。

    该报告提出的全球普遍提倡的7大素养中,“信息素养”位列第2。简单来说,就是在这个信息时代,人们面对各种信息时,得有选择、质疑、评估和思辨的反应能力。这关乎我们自身,也关乎他人,甚至会影响你的家人、身边人以及朋友,理应被重视。

    谈信息,离不开“输入”,就是你在浏览阅读什么内容,采用的是什么信息来源。在朋友圈标题惊悚、内容胡拼乱凑、配图花里胡哨、一大堆表情包、文章不知出处等海量分享中,我们得有鉴别和接收的能力。除了夸张的“6种早餐太可怕! 天天吃等于自杀”,故意诱导的“天哪,都看看吧!”鼓动的“不转不是中国人”,绝对化的“太全了、让你终身不得癌”,过分申明的“震惊!!!在外吃粥等于服毒”等明显的虚假消息外,我们更要警惕的是煽动情绪的营销。

    当我们冷静时,清楚地知道,眼见都不一定为实,更何况“道听途说”呢?可是一旦情绪被煽风点火带起来,在群体意识的轰炸中,信息一旦开始有所偏差,误差便会逐级放大,最终导致南辕北辙。在网上,谁都不知道线的那头是谁,网络匿名性及隐藏性,更使得谣言带有强烈的情绪化倾向。比如近几年的”饭圈文化”,粉丝们为了自己的“本命”动辄互撕PK,群情激昂下,事件会遭遇不断的“反转”,到最后,真相如何似乎已经不重要了,如何用劈天盖地的口水把对方喷死才是双方的目的。即使,每个人的见解都正确,个体的表达都仿佛没什么错处,但也有可能形成“合成谬误”:即在局部上看,每件事都做得对,但综合成整体就是错的了。最经典的合成谬误就是瞎子摸象。

    我们在群体中

    有时为何会盲目从众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一书中阐述了群体以及群体心理的特征,他指出当个人是孤立的个体时,他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而当这个人融入了群体后,他的所有个性都会被这个群体所淹没,他的思想立刻就会被群体的思想所取代,他就会有“智力下降、自信倍增、情绪激动”等特征。

    在无处不在的网络中,我们同在信息共享空间里,很容易就会成为这样的群体。我们都不想承认自己是“乌合之众”,但是研究表明,网络群体的智力水平,是真的有可能低于其中个人智力的平均值的——只乐于接受简单明了的号召和主张,不去关心来源和证据,不进行冷静理性的分析。这时候,就难免被暗示、被误导,被洪流裹挟,一窝蜂地向着错误的方向跑去,相信并传播荒诞不经的说法。

    新冠疫情开始时,网上有西方国家阴谋论、有生化武器论,在防治疫情上,有说板蓝根的,有说高度白酒的,甚至有万能神药“喝热水”的……现在看来啼笑皆非,但“事后诸葛”也可以尝试着去理解一下“当局者”。在当时,大家都身处对未知疫情的恐惧和迷茫中,这些信息都说得有板有眼,并被大量转载。当人们孤立时,相对会谨小慎微,不太敢单独发表言论,但是在群体中,就可能肆意妄为,大家都在转发,那我也信一回。一是因为“人多力量大”,正确的可能性大;二是觉得“法不责众”,被惩罚也轮不到自己的头上。

    我们都知道,在网络中要避免盲目从众。但有时候,并不是个体找到了“众”,而是“众”找到了个体。人工智能的个性化推荐在媒体的传播中已经非常普及,平时喜欢浏览的信息类被后台识别统计后,就会不停地被推送雷同消息。如果你喜欢在抖音看国风小姐姐,那么你每一次打开都会看到美如画的汉服街拍;如果你把小红书当菜谱使,那么它每一回的首页都是令人食指大动的美食。更有甚者,你刚在微博上浏览了明星手持某保健品的软广告自拍,一转身就在淘宝首页“推荐你买”中看到了这个品牌。每个人都看到越来越多自己偏好的资讯,只注意自己选择的东西和使自己愉悦的领域,其他信息都被屏蔽,好像自己吐丝把自己包裹起来一样,这种现象被美国学者桑斯坦定义为“信息茧房”。上文提到的“饭圈”现象,也是因为粉丝们只关注自己的“哥哥”,被困在“信息茧房”,导致了思想偏狭。人们在这样的情况下更容易找到“同好”,不自觉地加入到某一个网络群体中。

    跳出“乌合之众”魔咒 有没有好的方法?

    作为一个社会人,不可避免要身处群体之中。如何识别虚假消息?推荐大家了解一下IFLA(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发布的如何辨识假新闻的8条技巧,其中包括:考察信息来源、读全标题、查询作者信息、考察新闻中的论据、核实日期、核实是否是玩笑、核实自己对新闻有无偏见和请教专家。

    正所谓真理越辩越明,如果在网络上,群体相互之间有良好的互动和沟通,不带着个人情绪,或许在几个回合辩论之后,就会有人突然福至心灵,灯泡一亮,一针见血,正中要害,于是大家恍然大悟,众人再顺藤摸瓜,各自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将自己摸到的大象的各种样子都摆出来排列组合,很快就能够把大象的真相拼图出来,完全可以跳出“乌合之众”的魔咒。在2006年的陕西“周正龙事件”中,一张伪造的老虎照片,激发了无数网友的集体智慧,不同的草根奉献出不同的专业水平,甚至直接找到了伪造照片的来处老虎年画,从而衍生了网络打假这一名词。

    如果我们把全球网络看成一个大脑,那么,每一个网民都可以做一个智慧的神经元。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