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8版:我和宁波这座城研学故事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1年11月12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寻找古诗词里的历史人文画卷

投稿者供图

天一阁范钦像。投稿者供图

    宁波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积淀深厚。本期研学打卡系列,学生们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也探寻着背后的历史文化,深入感受家乡宁波的魅力。在他们笔下,流淌出了一幅幅绚烂多彩的历史人文画卷。

    □现代金报 | 甬上教育 记者 马亭亭

    跟着古诗游宁波

    研学地点:贺秘监祠

    海曙区广济中心小学201班:胡若萱

    指导老师:童玉娟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当我在课堂上朗诵《回乡偶书》,并认真倾听童老师关于诗人贺知章的介绍时,我就在想:“贺知章曾在我们宁波做官,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深得百姓爱戴,那宁波现在还有贺知章纪念馆吗?如果有的话,我好想去看一看呀!”

    于是,我和同学林予森在班主任童老师带领下,开启了“跟着古诗游宁波”研学打卡活动。我们一同前往宁波仅存的贺知章纪念馆——贺秘监祠。

    一路上,童老师向我们介绍:“贺秘监祠位于宁波市秀丽幽静的月湖风景区柳汀岛上,东为居士林、关帝庙,南为柳汀衔,西北两面为月湖环抱。现存建筑为清末重建,1995年修建……”说着说着,我们就到了目的地。我惊喜发现,原来贺秘监祠就在我们广济中心小学边上的月湖畔!

    一进门,一块“逸老堂”的金字牌匾映入眼帘,这是贺知章读书的地方,听说是郡守莫将为纪念贺知章而建。进门后左手边有个小房间,里面立着很多石碑,上面是贺知章的生平介绍和他写的诗词。

    通过仔细阅读,我知道了贺知章曾任秘书监,所以这里才命名为“贺秘监祠”。贺知章三十多岁就离开家乡,进长安赶考,并且考上了状元,一直到五十多年后,已经86岁的贺知章向皇帝告老回乡。于是,他写下了《回乡偶书》《回乡偶书·其二》,这两首诗都是描写他回到故乡时的心情和感受的。

    在大厅和“逸老堂”里,我欣赏了很多贺知章的书法、文字、图画等。通过这些物件,我也更加了解他。贺知章自称“四明狂客”,他的好朋友里还有杜甫、李白等大诗人。贺知章善于谈天说地,喜欢喝酒,喝醉后挥舞笔墨,顷刻间就写成了很多好文章,真是太厉害了!童老师说:“像贺知章这样,正直做人,为民造福的好官,他写的诗里有为官做人的高尚情怀呢!”

    我和林予森同学一边读着贺知章的诗,一边依依不舍离开了贺秘监祠。

    在千年古建筑中看见古人智慧

    研学地点:保国寺

    宁波市惠贞书院506班:陈俊昊

    指导老师:阮超力

    听说宁波的保国寺被称为“中国古代建筑的博览馆”,我决心和爸爸慢走细品,探一探它名扬天下的真正原因。

    进入寺庙大门,满山绿意扑面而来,飞鸟的低吟与流水的歌唱相互应和,我们瞬间心情大好,飞也似地跑向山上。

    不久,我们来到第一个景点——灵龙泉。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一汪碧潭,一条巨龙,便组成了这一处“灵龙泉”。那龙头上的两只角往后弯曲延伸,龙须随风舞动,十分飘逸,龙鳞呈菱形,错落有致地分布在颈后。它微张的嘴里“哗哗哗”地喷涌出一股清泉,鼻梁上的青苔有些发黑,或许是因为在这里待了太久太久,那微抬的头颅,那远眺的眼神,那飞舞的龙须,仿佛随时准备腾云驾雾……

    沿着山路,我们拾级而上,来到了保国寺的山门。一进山门,就看见寺院里古木参天,两根泛白的六棱经幢上爬满了碧绿的青苔,上面镌刻着许多我们看不懂的文字,仿佛在低声诉说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在那个战乱四起、风云变幻的年代里,只因施主所托,可恭和尚便毅然前往长安请求朝廷复寺;一百多年后,面对保国寺的衰败,德贤和尚带领着一众徒弟历尽艰辛,才让高大的山门、巍峨的寺庙在一片废墟中拔地而起,重焕生机……

    不知不觉,我们迈进了保国寺的灵魂所在——北宋大殿。这是一座屹立千年的古建筑,听爸爸说,这座建筑最神奇的是虫不蛀、鸟不栖、鼠不入、尘不生,从上到下未用一钉,仅用一根根的榫卯连接支撑着,但却十分坚固,经得住几千年的风吹日晒。真有这么神奇?漫步殿内,发现果真没有一丝灰尘、一颗钉子。大殿中没有一般寺庙的香火烟气,却有一股似有似无的原木味道萦绕鼻尖:虽已历经千年,坚硬紧密的黄桧仍然散发着香气。殿中并无鸟叫虫鸣音,更无木鱼唱经声,回旋在天花板藻井间的,是那如耳语般的轻轻风声。触摸着殿内外的大柱,斑驳而粗粝,来自树影,也来自光阴。

    保国寺是古代高超建筑技艺的证明,铭刻着我们过去的灿烂历史,更是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暖光,照亮我们更加美好的未来。

    书墨甬城

    研学地点:天一阁、上林湖越窑、

    宁波日报报史馆

    镇海区蛟川书院714班:胡涵瑜

    指导老师:赵倩婧

    甬城如诗,沉淀千年历史,深邃而平静。一千二百年,化作一卷长轴,犹自轻描淡写,浓墨重彩。这甬城带了墨香,闻者自醉。

    唐代,一千二百年前,越窖。我在上林湖畔,在水色的滋润下轻叩唐时的越窑。越窑烧制的“秘色瓷”是御用瓷器,已经有了宋朝汝窑青瓷的刍形。一盏天青色“秘色瓷”,温润而细腻,像在等江南烟雨,轻盈透亮。片片“秘色瓷”上无不蕴含秋水般的深情与温柔,似乎是眼波流转,清波摇曳。细柔的纹理,是千年的历史在拨动。静谧的展馆里,我屏息凝神,侧耳倾听,听得见瓷器的私语,历史的心跳。

    明代,八百年前,天一阁。沿一泓墨香,我以一种极虔诚的姿态,膜拜天一阁。怪石与小亭并存,垂柳与碧水相依;黛瓦白墙,万卷藏书。这是文化的圣殿,迈入其中,总不敢高声语,心灵被净化,灵魂被洗涤。还记得那个艰难的抉择,范钦给孩子的难题:要藏书万卷,还是白银万两?两样画不上等号的遗产,给范家后人一个重任:义无反顾地承担保存藏书的责任。一条条严格到近乎严苛的规矩约束着进入天一阁的人们:阁内不能吃食物,不得损坏书页,定期晒书,只有著名的文人学者才得入内……而这一切里又藏着多少范钦及其后人的良苦用心。天一阁,带着种严峻的温柔,超然出世,却伫立在闹市里,将墨香变成一种信号,波及整个甬城。

    现代,一百年前,宁波日报报史馆。在宁波日报报史馆里,我探寻那一张张泛黄的旧报纸,斑斓着过去人们的新闻,追踪着的热点也皆成过去,留下的是不变的初心。百年报史,红色党媒,《宁波日报》《甬江日报》《宁波新华电讯》《宁波人报》从黑白红三色的简单文字报到彩色报纸且图文并茂,从敌机轰炸时的艰辛到如今蓬勃发展。

    书墨里,是永恒的甬城,回望一千二百年的历史,这座城市穿梭在浓厚的文化底蕴中。古意与现代,沉静而活泼——宁波,总带着一种独特与隽永在历史的光影里亭亭静立。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