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1年11月23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帮农民成为“电商人”、助老人跨越“数字鸿沟”……

宁波成人教育
在共同富裕先行市建设中扛起责任担当

现场辅导农民种植经济作物。通讯员供图

果蔬农场残疾人培训现场。

    近年来,为打造全国学习型城市“宁波样板”,宁波不断完善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体系,建设覆盖面广泛的终身学习平台,全面推进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建设。在此背景下,宁波成人教育积极转变思路,实现角色上延伸,不仅成为推动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智力支撑,同时也是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人才培育、服务产业转型的重要引擎。

    在共同富裕先行市建设中,社会需要什么,成校来“搭建”,行业紧缺什么,成校来“补给”,切实扛起育人才、促产业、共致富的责任担当。在宁波,农民可通过电商直播培训,享受新模式带来的增收致富;企业则可以通过精准职业教育服务,解决转型升级的“阵痛”。这些,都是宁波终身教育帮助宁波人改变生活、改善生活的一个缩影。

    □现代金报 | 甬上教育 记者 钟婷婷 樊莹 通讯员 王丹

    创业“有底气”

    “强大的‘专家智库’,给了我创业底气”

    还有半个月,奶油草莓就可以上市了,慈壹佳农场主孙永涛不敢松懈,每天一早到场,第一件事就是查看四十多个大棚作物的生长情况和温湿度等环境指标。

    “今年高温天比较多,对于‘娇弱’的草莓来说或不是好事,需要及时地浇水、防病。”说起草莓,孙永涛侃侃而谈,表示这里面的学问有很多,比如草莓虫害要早发现,打药不能随心所欲,避开中午高温,尽量选择早晚等。

    他预估了下,今年草莓亩产值有望在三四万元,这与13年前第一次种草莓只有一万元左右的亩产值相比,可以说是质的飞跃, “强大的‘专家智库’,给了我创业的底气!”孙永涛说。

    1980年出生的孙永涛,毕业于河北张家口农业高等专科学校蔬菜管理专业。21岁那年他跟着导师南下,成为慈溪一家蔬菜研究所的技术员。后来,坎墩街道对农业生产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城郊型农业示范园区已具雏形,孙永涛成为第一个农业大学生入住农业园区,“试水”承包4亩地。

    2007年,农场规模扩大,孙永涛想试种味美高颜值的红颊草莓,可是问题出现了。“坎墩位于慈溪北部,土壤盐份含量比较高,草莓生长一直受到抑制作用,即便能开花结果产量和个头也不是很好,当地农户中从未有人尝试。”孙永涛这时想到了成校专家。

    很快,专家组成立,专门向当地农业部门申请关于微盐碱土壤草莓种植技术研究的课题。最后确定包括水旱轮作、增施有机肥、少用化肥等措施,合理根外追肥,让又甜又大的草莓产业在坎墩快速的发展起来。

    “坎墩成校根据每一位大学生农民自身情况、兴趣爱好、目前所要突破的创业目标,邀请各领域专家,有农经专家、销售精英、农办科研专家等,提供自主选择性培训菜单,这些服务很实用,让创业更安心。”孙永涛说。

    2015年开始,慈溪坎墩镇政府规划2万亩农业示范园区。针对推进过程中入驻大学生缺乏职业农民基本素养和创业素养等,园区快速实现“大学生→高素质农民 and 优秀创客→人才带动产业振兴”的战略部署,由坎墩成校协同镇政府、农业局等部门,紧密联系大学生农民,开展 “众谋,众培,众引,众耕”——成校助力大学生农业众创教育的创新实践。

    目前,园内入驻大学生农场19家(其中省级示范家庭农场2家,宁波市示范性农场3家),种植品种30余种,年产值达5000万元。在成校的牵线搭桥下,创客和宁波农科院、浙大农科院、浙江农业大学有长期互动,有3位本科创客在宁波农科院进修读研,2位农创客大学生获评农艺师职称。

    “完整人才培养链有了,

    竞争力不输同行”

    缺人才、缺技术,曾经镇海蛟川街道有不少小微企业,因为难以依靠市场力量解决企业技术难题的问题,发展遇到瓶颈。

    2001年成立的富伟精密机械(宁波)有限公司,主营快速换模系统。建厂初期,产品质量管理一直是头疼的问题。

    “产品组件的不良率应低于1%,然而我们当时一度达到5%左右,翻了几番。”管理层坐下来认真商讨,发现一线技术员工短缺是关键。

    该公司经理聂炳阳说,当初30人规模的公司,新招进来的年轻人普遍缺实践经验,影响着企业的生产效率、订单的准交率。而车间老师傅只有2个,手把手带又占用大量时间。

    “不用担心,我们提供服务!”面对类似情况,6年前,蛟川成校发起成立“锐蓝青工”,这是镇海团区委重点支持的公益性项目,助力辖区小微企业发展。

    学校打造锐蓝青工培训服务平台,组建志愿者服务组织,建立机械、数控、电子电工等10个志愿者服务团队,构建完善的技术对接跟服务机制,锐蓝志愿者服务队第一时间精准对接企业痛点难点,技术专家亲临现场技术指导,帮助辖区小微企业解决了技术与工艺难题,提高产品生产效率。

    此外,通过师带徒式的技术咨询交流、实际操作演示,助力小微企业培育技术骨干,学校精准开设班组长岗位管理能力、维修电工高级工、电子设备装接工、数控车床等培训班等,确保培训供需匹配。

    ●新闻深一度

    宁波走出一条

    教育助农、助企新路子

    近年来,宁波市以加强农村教育基础能力建设为载体,以拓展乡村教育为突破口,以深入开展各类教育培训活动为重点,以乡村农科教项目为纽带,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不仅率先成为全国学习型城市建设联盟成员单位、全国首批学习型城市建设监测城市,还实现了全市省级学习型城区创建全覆盖,走出一条教育助农、助企的新路子。

    在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上,因地制宜实施“订单式”、“创业式”等多种培训形式,打造“蟹大人”“象山红美人”“海田阿姨”等全国知名成教品牌,孵化了一批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领头人。

    同时,农村成校充分发挥在经济提振、人才支撑、文化繁荣以及乡村社会治理和组织振兴中的重要作用,重点培育孵化了乡镇成校教科研成果60余项,涌现了大佳何成校“跑道式养鱼”、前童成校“民宿培训嘉年华”、观海卫成校“双季”葡萄种植等一批先进“成教服务乡村振兴”品牌样板。

    镇海、象山、宁海当地成校,根据产业结构,面向中小企业开设企业精益生产、企业文化提升、企业高技能人才等方面培养。如宁海县西店成校成立了浙江省内首家职业经理人俱乐部,搭建起企业职工学校、企业服务中心等培训与服务平台,创设“小微企业职工全息培训”项目,为企业培训职工,帮助中小企业解决成长之痛。从开办俱乐部至今,已累计培训的考证合格率达到86%,其中中级工及以上的获证比例达35%。

    “十四五”期间,终身教育“双高”建设工程,已经把“成人教育服务乡村产业振兴创新项目”“城乡劳动力素质提升项目”列入其中。未来,宁波将加强乡镇(街道)成校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开展服务乡村产业振兴行动,注重农科教、政企校相结合,搭建跨行业、跨区域的助农服务平台等。加强对农村返乡农民工、留守妇女、退役军人、残疾人等人群的就业创业培训,提升城乡劳动力素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动共同富裕。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