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1月23日,“顺其自然”向宁波市慈善总会捐款105万元! |
1999年12月6日,宁波市慈善总会收到了一封信,信封中装着一叠价值整整5万元的汇款凭证,汇款的署名为“顺其自然”,地址为“江东路1号”。据市慈善总会副会长陈海英回忆:她一看姓名是化名,就立即按照落款地址试图去寻找这位好心人,但是宁波根本就没有“江东路1号”。 这笔汇款是为了响应市慈善总会发起的“慈善一日捐”活动,在当年众多市民个人匿名汇款中,这笔数额高达5万元的汇款,创下了汇款之最。 随后,第二年,20万元,第三年,15万元…… 此后二十三年间,“顺其自然”总是如约而至,风雨无阻。这位署名“顺其自然”的捐助者在宁波写下爱的故事,为人们演绎了崇德向善、精神富裕的传奇。 主讲人 孙鋆 惠贞书院 顺其自然,大爱传奇 据宁波慈善总会的总结,“顺其自然”的捐款有五大特点:一是从“顺其自然”四个字中随机选择两个字作为捐款人名;二是落款地址都是不存在的;三是每张汇款单都不超过1万元(达到1万元需要署上真名);四是每次捐款金额都比上一次有所增加;五是都在每年的11月底12月初汇出,然后单据邮寄至宁波市慈善总会。 从那天开始,每年冬天,“顺其自然”的捐款都会如约而至。每次挂号信的地址,都是宁波真实存在的路名,但却是不存在的门牌。金额也是从5万元到123万元不等。为了避免实名认证,每张汇款金额都不超过1万元。这些细节,正如早年信件上简短的自述:“好事不说,顺其自然”,“作为群体中的一员”而“献上一份微薄的心意”。 除向慈善总会捐款外,“顺其自然”还对重大灾害、个人重疾等定向捐赠,总额已超千万。他(她)的踪迹还遍布全国各地,见诸于宁波本地报端的事例有:在宁波打工的江西人朱军华父子遭遇车祸,医药费没有着落,“顺其自然”汇去3000元;奉化市9岁孩子邬方裕患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顺其自然”又汇去了1万元…… 信封上那工整娟秀的落款,他(她)的主人到底是谁?对此人们始终葆有好奇和敬意,慈善机构、新闻媒体、市民群众曾经多方设法“挖掘”“顺其自然”的身份。根据邮局工作人员的回忆,来汇款的时候多数是一名三十岁的女士,也有好几次是一名男士。 根据种种线索,我们可以大致勾勒出“顺其自然”的形象:经济宽裕,富有爱心,不愿扬名。 且以本心行善举。“顺其自然”的涓滴善意,因为真挚,所以动人,我们早已放弃了探寻他(她)真正的身份。曾经好奇的人们也逐渐明白,关键并不是找出“顺其自然”,而是要将这份善意传递下去。“顺其自然”只在捐款的前三年写过简单的信,依据本人的意愿,助学是善款主要资助方向。自1999年以来,市慈善总会一直坚持将“顺其自然”的善款用于助学、教育方向,并通过各类媒体对每一笔善款的使用进行公布。 23年间接连不断,至今捐款金额已经达到了1363万。这是一份低调行善,没有刻意渲染的契约。从寻找个体开始,到投身加入其中;以凡人之举铸大爱,“顺其自然”这四个字已不单单是一名普通市民,而是宁波这座“隐善之城”的城市记忆。 城市记忆,“隐善之城” 一座城市是有记忆的。 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中,以马可·波罗的口吻向战无不胜的忽必烈汗讲述了帝国当中的55个城市。城市的魅力就在于它是柔软的,海纳百川,无所不包,始终是希望的体现。 宁波的城市记忆,是“隐善之城”。“隐善之城”的前提是“财富之城”,条件是怀有兼济之心的“大爱之城”。 西京尘浩浩,东海浪漫漫。宁波的记忆,源于那宽广包容的东海。长庆元年(公元821年),明州刺史韩察将州治从今鄞江镇迁到“三江口”,大致以今天的中山广场到鼓楼一带,筑起子城,设置官衙,开启了宁波这座城市的记忆。 伴随着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城市商业经济的繁荣,航海对外贸易的繁盛,这座东海边的城市,一时间华灯璀璨。宁波港,水深浪小,全年不冻,自古以来便是天然的良港,奉化江、甬江、余姚江三江汇聚于此,宁绍平原物产丰盈,使得宁波得以兼得江河湖海之利。异族商人接踵而至,鉴真在此扬帆起航,最澄在此踏上行程,就连丰臣秀吉的痴人诳语也在这座东海之城。嘉靖年间今日六横岛中的双屿港上,商船涌动,白银滚滚,汇集着来自于西洋、东洋、江南的各色物产,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自由港。商船往来,川流不息,宁波既是航海贸易的财富之城,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温床。即使中途因为海禁政策而暂时沉寂,错过了大航海时代。这座城市在蛰伏,它在等待机会,再次书写自己的商业传奇。 封建帝国终将为闭关锁国付出代价,不可一世的日不落帝国用暴力砸开了中国的国门。沉寂了500多年之后,宁波作为《南京条约》中的“通商口岸”,被迫打开了国门。 伴随着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在封建社会与西方外资的挤压之下,传统儒学教化下的宁波商人,有着商人的精明能干却又不失书生的道德操守,完成了从传统商业到现代商业的转型,在中国的近代经济舞台中脱颖而出。 近现代的宁波帮作为一个群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前有近代虞洽卿、吴锦堂等人的赤子之情,后有改开后邵逸夫、包玉刚等人的情系桑梓。自1984年至2008年,“宁波帮”在全国捐赠金额达六十多亿元人民币,宁波市捐赠额常年保持在五千万元左右。 宁波人,以一己之力怀兼济之心,有一分热便发一分光。这座城市的记忆,从不缺温情。 凡举大爱,仍在继续 今年7月中旬,河南发生特大水患。7月25日,河南省慈善总会收到了一封署名为“风调雨顺”的挂号信,共计5万元。落款地址为熟悉的宁波市中山路1号,根据落款上字迹的比对,我们可以判断,这个“风调雨顺”极有可能就是那位神秘的“顺其自然”。 令人吃惊的是,自此直至11月25日,共有277笔来自“顺其自然”的善款,汇入河南抗洪救灾的洪流之中。在随后的汇款中,竟没有一笔来自于宁波市中山路。 “顺其自然”,仍在继续! 11月22日上午,一封挂号信放在了宁波市慈善总会收发室里。白色的信封、娟秀的字迹,署名是“顺其”,落款地址还是那个不存在的宁波市中山路1号,里面装着整整105万元的善款,至此“顺其自然”的慈善总额已经达到了1363万元。 一个人的“隐善”影响一座城,涓滴善意,汇聚涌流,汇入这座城市的城市记忆当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在“顺其自然”影响下,宁波慈善的隐名捐款行为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风尚。更多人被“顺其自然”感召,顺其自然地成为“顺其自然”。仅在宁波一地,超5000位隐名爱心人士就累计捐款逾5000万元。 时至今日,“顺其自然”到底是谁,答案早已不重要。乐善好施,助人所需,一个个寒冷的冬季,在这座“隐善之城”,“顺其自然”们用自己的兼济之心,带给我们丝丝暖意。凡举大爱,仍在继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