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2版:我和宁波这座城研学故事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1年12月03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在“东方欲晓”寻找强国密码,在“党章学堂”汲取信仰力量

孩子们在红色研学中厚植爱国情怀

李昕颐、翁啓洋在东方欲晓主题公园的“圆明园”前。

岳鑫馨在张人亚党章学堂。

计小凡、邱奕安在“日本侵略军在象山罪行纪念馆”。

图片由投稿者提供。

    连日来,宁波中小学开展红色研学实践教育活动,组织师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感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发生的历史巨变,引导广大学子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现代金报 | 甬上教育 记者 马亭亭

    在“东方欲晓”寻找强国密码

    宁波市惠贞书院504班 李昕颐

    宁波国家高新实验学校新晖校区407班 翁啓洋

    指导老师:王霞 陈楠

    研学地点:宁波方特东方欲晓主题公园

    进入宁波方特“东方欲晓”主题公园,中国近代史就像扇子一样慢慢展开,鸦片战争开启了中华民族的坎坷历史,无数仁人志士投入爱国救民的征程。百年前,嘉兴南湖的红船上诞生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从此,中华大地在烈士的呐喊中、在革命的炮火中觉醒了。

    百年前的沧桑与如今的繁荣昌盛形成鲜明的对比,那一面红色的旗帜,成为我眼前挥之不去的影像。

    之后,我们来到一座雪白的“城堡”——圆明园。

    一看到这精美绝伦的建筑,我和弟弟异口同声地发出了赞叹。要知道,之前,我们只在书上见过已经被摧毁的圆明园。这里的舞台剧,让我们看到了圆明园曾经的旷世盛景,也让我们知道了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心酸的历史,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落后就会挨打。

    接下去最为刺激、惊险的是两个战争场景馆,“突围”和“铁道游击”,当子弹打来、飞机轰炸,我蒙上了眼睛。看到烈士们为了保家卫国、追求正义而奋不顾身,让泡在蜜罐里的我感受到:长在红旗下,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在“巾帼”主题馆,我们看到了十三张巾帼的肖像及背后的英勇事迹。她们牺牲时,最大的才28岁,最小的那个,牺牲时才比我大三岁,年仅十三岁。她们顽强不屈、视死如归的精神,使我热血沸腾。妈妈说,告慰先烈英灵最好的方法,是为国家繁荣兴盛而努力学习,为更多的人服务。

    不知不觉到了晚上,最后一站是“飞翔”馆,我们饱览了祖国的大好河山,领略了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魅力,感受了祖国强大的军事实力和繁荣的经济现状。我们有伟大的共产党,有无数前赴后继的英雄,有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这就是中国腾飞的神奇密码!

    一个学堂承载一种精神

    北仑区新碶小学605班  岳鑫馨

    指导教师:林峰

    研学地点:张人亚党章学堂

    红日初升,大地万物沐浴着阳光,一切蓬勃焕发。阳光洒在张人亚先烈的雕塑上,镀上一层金光。此刻,我站在党章学堂——张人亚先烈的雕塑前,佩戴着鲜艳的红领巾,满怀一腔热血,敬少先队礼。

    今天,我来到宁波市北仑区霞浦街道张人亚党章学堂,进行参观研学。主题展共有4个展厅。

    1号展厅“守护·张人亚的初心和使命展”,在吸收近年来张人亚史料事迹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原有展陈重新改陈布展,着重讲述张人亚及其家人共同守护党章的故事;2号展厅“青年人亚特展”展示了青年人亚的革命历程,以及当代北仑传承人亚精神,打造“青年北仑”的篇章;3号展厅“书韵留香——樵斋书房纪念展”叙述了张人亚与浙东私塾文化、宁波帮、宁波“四知”精神的故事;4号展厅“‘伟大开端’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陈列展”与上海中共一大纪念馆合作推出,生动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参观完4个展厅,我的内心感慨万千。张人亚父子两代守护党章的故事成为了一段传奇,无论前路如何崎岖,他始终以热血和青春,守护着内心的事业与理想。我想,无论什么年代,哪怕跨越百年,这份信仰的力量,决不能被忘却;这一份对初心的坚持,必需代代相承。

    霞浦,一座继承了初心使命的小镇。让我们共同弘扬红色精神,守护宁波的每一片土地!

    铭记历史 砥砺前行

    宁波市惠贞书院506班 计小凡、邱奕安

    研学地点:日本侵略军在象山罪行纪念馆

    关于宁波的红色故事,我们听过不少。今年正值宁波建城1200年,在假期里,我和同学相约一起去探访了一处红色印迹——日本侵略军在象山罪行陈列馆。

    陈列馆位于象山茅洋的一座小山脚下。

    一踏进场馆,我们就看见一些大刀、子弹,还有一百零五毫米口径的榴弹炮,还有当时的劳工百姓被戕害的照片和壁画。虽然武器大多已锈迹斑斑,毫无威力,照片和画面也略显模糊,可我不由自主地感觉到胸中升起的怒火和恐惧。

    接着往里走。在陈列橱窗中,又有几样物品引起了我们的注意。

    一副脚铐,那是日本士兵用来关押中国劳工的。它是那么粗糙,那么沉重,它整天都铐在劳工脚上,劳工还要进行长时间、高强度的劳动,那场景,简直难以想象。

    一件棉衣,那是劳工用来御寒的最好选择。棉衣破破烂烂,外层的布层四分五裂,内胆的棉絮暴露着,所剩无几。几片麻袋布,那是夏天从外地被抓来的劳工,在连棉衣都没有的情况下用来当作冬衣使用的。

    看着这些物件,我们仿佛身处劳工之中,在寒冷的冬日,在侵略军的压迫之下辛苦劳作,稍有不慎,就有性命之危,何其无辜,又何其愤恨!

    哪里有侵略,哪里就有反抗。象山人民并没有在侵略者的屠刀前畏缩,而是更加坚定了自己这颗爱国之心。“九一八”事变以后,以史奇涛、吴烨为代表的象山青年大力开展抗日救亡宣传。吴烨烈士利用自己在学校任教的机会,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爱国进步活动,告诉学生们“读书毋忘革命,革命毋忘读书”,他1937年加入新四军第三支队第五团,同年入党,坚持革命斗争直至生命的尽头。正是千千万万个革命者,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用炎黄子孙的坚忍不拔和侵略军作着顽强的斗争,直至胜利。

    “我们这一代人打仗,就是为了下一代不再打仗。”出生在红旗下,成长在红旗下的我们新一代少年,不会忘记历史,不会忘记为了和平而前赴后继的革命先烈。一个城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知所从来,方知所去。接力棒已交到我们手中,我们更应铭记过去,砥砺前行,在学习红色历史过程中汲取奋进力量,长大后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