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特别关注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1年12月07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大学基础教育评估研究中心揭牌

专家学者论道“教育评价改革”

宁波大学基础教育评估研究中心揭牌。

    教育评价是教育改革的指挥棒,事关教育改革方向。如今,义务教育阶段的改革正轰轰烈烈进行,如何评价改革的成效,教育评价本身的改革至关重要。

    12月3日,宁波大学基础教育评估研究中心在半年多的筹备后正式揭牌成立,揭牌仪式上,召开了“双减背景下的教育评价改革研讨会”。

    中心主任、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郑东辉介绍,宁波大学基础教育评估研究中心是专门从事中小学校发展、教育教学实践评估研究、服务与咨询的校级机构,依托宁大教育学科开展日常工作。中心有13位专职人员,均为博士。研究中心下设课堂评价、学校发展评估和教育督导与咨询三个方向,每个方向均有4-5名专职研究人员。

    “双减背景下的教育评价改革研讨会”由专家报告、基础教育学校、学生和教师评价改革研讨几部分组成。教育评价专家、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和中小学名校长、名师参与了当天的会议。

    宁波市教育局副局长张建国表示,宁波大学基础教育评估研究中心的成立,将推动双一流宁波大学与地方基础教育的合作与发展,深化基础教育评价制度改革,并推动基础教育“双减”工作行稳致远。

    □现代金报 | 甬上教育

    记者 王伟 通讯员 李静

    素养时代的学习评价要三管齐下

    “新课标有两大突破,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素养目标不是了解什么、记住什么、说出什么,而是确立观念、形成信念、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教学上进行大单元设计,与此同时评价必须跟进。”在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崔允漷教授看来,素养时代下的学习评价,主要有纸笔考试、表现评价和过程数据三条路径,当下要做的是三管齐下来改革评价。

    纸笔考试仍是选拔性考试的主要方式,但是考什么可以改革,改革的方向是面向真实情境下的问题解决能力。之前连续几年高考作文题材都是写信,这其实就是真实情境下的问题解决能力,考察的是综合的语文素养。

    表现评价是素养导向评价改革的着力点。生活中充满着表现评价,比如我们说的棋品如人品,就是一种表现评价,如何将表现评价运用到学科上,与学科评价相结合,这将是探索的方向。

    技术进步为评价改革创造了非常好的条件,这就是过程数据。5G、云储存、人工智能分析,为数据变成证据带来了技术支撑。学情分析是难点也是亮点,在技术发展背景下,学情分析有了更多可能。

    对学校的评价改革:高质量有特色是方向

    “双减”仅仅是治理校外培训机构、开展校内课后服务吗?宁波市教科所所长俞冬伟说,这是一种误解,“双减”的本意是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确保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双减”背景下,学校将承担更大的责任和使命,发挥教书育人的主阵地作用,家长和社会对学校的期待也会更高。在追寻教育本真和终极目标的过程中,对学校的评价是“双减”中必须跟上的重要一环。

    如何深化学校评价改革?宁波市教科所所长俞冬伟、海曙区教育局副局长於宏华、宁波市师干训中心主任柳国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享。学校评价要回归教育本源,同时注重高质量、特色化发展是大家共同的认知。

    俞冬伟认为,“双减”背景下学校的评价要分几步走,当前,重点在于对政策的执行程度,一是课后服务的时间保障、内容丰富性、提供孩子自主选择等;二是作业设计有没有控量提质。经过一段时间的落地后,则要在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上进行创新,重点聚焦课堂和课程。

    从“对学校的评价”到“为了学校发展的评价”,这是海曙区推动“双减”背景下学校办学质量的评价之法。原来,海曙区对学校的评价是基础性指标加发展性指标相结合,现在变成了共性指标和个性指标相结合。在共性指标和个性指标的确定上面,海曙区教育局也进行了重大改革。个性指标由学校自行制定,教育局不再介入;共性指标的确定上,不再是由教育局制定后下发学校执行,而是让学校共同参与协商与制定,这样极大地激发了学校的主观能动性。共性指标和个性指标提出以后,要经过第三方评估专家的逐条论证。

    宁波市师干训中心主任柳国梁同样认为学校评价要促进学校的特色发展。在关注学校全面育人整体成效和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情况的同时,要注重学校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促进学校特色发展和学生个性发展。要以多元评价标准来衡量不同学校的办学特色。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测评数字技术,推进信息化技术与教育评价的深度融合。“传统评价是专家驱动型的,现代评价应该是数据驱动型的。”

    对学生的评价改革: 从提分向育人转变

    学生评价是教育评价的基础和关键,然而,长期以来学生评价普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弱体育、空美育、弃劳动教育的问题。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对学生的评价,正在向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真实性评价等方向转变。

    宁波大学附属学校副校长、特级教师雷迎春分享了学校在聚焦评价的育人价值上所做的探索。促进发展的德育品质评价、基于创新的劳动实践评价、基于课程标准的学科课程评价、基于证据的身心健康评价、基于表现的艺术审美评价,这些构成了宁大附属学校对学生综合评价的基本框架。

    江北区实验小学在多年来的实践中探索出了学教评一体化的育人方式。评价很难,但一线教师必须像对待教学那样重视评价,这是该校多年来的坚持。从2019年开始,学校实行了生活化大作业的设计和实践研究,形成了基于学科教育、主题活动、个性爱好的创新作业模式,设计学会求知、学会生活、认知自我三大类作业。对大作业的评价没有分数、等第,更多的是鼓励学生发挥长处、发现优势,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升了学生的能力。

    而在宁波大学基础教育评估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柏华教授看来,对学生的评价更多关注共同基础还是个性发展,其实质是更关注提分还是育人的问题。提分没错,但育人更加重要,因此,对学生评价的改革方向是从共同基础变个性发展,同时要注重评价的真实性问题。

    研讨中,校长们也谈到了改革中遇到的困惑,学生是发展变化的,教师是否具备合格的评价素养,能够对学生做出正确的评价,并对评价结果做出分析与改进,这是现实存在的问题。由常规的分数转为诊断、建议,确实能够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最大限度促进学生发展,但是老师们习惯于原来的评价方式和手段,改变需要时间,也有一定的难度。有校长建议教育部门增设有关教师评价素养方面的专题培训,全面提高教师的学生评价能力。

    对教师的评价改革:

    从面面俱到到关键维度

    教师评价是否科学将直接影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因此,有什么样的教师评价,就会形成什么样的教育生态和格局。

    鄞州区实验中学校长、市名校长李优治认为,“双减”背景下的教师评价改革一定要能够促进“双减”政策的落地和落实,“双减”对教师的要求是什么,评价内容就要聚焦什么。因此,他认为作业设计和布置的能力、课堂教学能力、课后服务与家校协同能力,是“双减”背景下教师评价的重点。

    蓝青小学校长、特级教师沈斌分享了蓝青小学对教师的评价方式。评价指标上实现从面面俱到到关键维度的转变,更加关注立德树人、聚焦作业改革、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做好课后服务。评价方式上实现从量化考核到述评方式考核的转变,这是一个促动教师自尊心、促使教师日常教学工作进步、自我反思的过程。

    研究教师评价的宁波大学副教授、博士汪明帅以漫谈的方式,阐述了实践是推动教师评价改革的利器、立足实践撬动教师评价成为改革的必由之路。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