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明州教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1年12月10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双减”背景下的学校课程与教学改革探索

——以奉化区溪口中学为例

    “双减”政策下,基层教师课程教学设计如何突破原有模式?大家又有何心得体会?近段时间,《明州教育》专栏联合宁波市教育局教研室,开展论文征稿。经审稿委员会评审,现刊出其中部分优秀论文,供各位老师结合实际学习借鉴。

    

    溪口中学 孙常明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这是从“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角度重视教育,着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旨在重构良好的教育生态、提升教育质量。

    “双减”是教育初心的回归。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如何将其与校园文化深入融合,我校重构课程体系,将“溯源立人”中的“溯”文化价值观融入到校园文化的内涵建设。

    一、“双减”政策对学校课程与教学的挑战

    我校目前有21个教学班,78名教职工,866名学生,生源主要来自本地和外来务工子女。在“双减”政策之下,学校要为孩子们提供全面而优质的教育及课后托管服务,这向所有的老师们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对于学校课程及教学也是巨大的挑战。

    首先,是严格限制课程实施与教材使用的挑战。学校在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还要对课程资源进行再次开发重组并有所创新,以此满足学生多样化成长的需求,并促进教师发展。

    其次,是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的挑战。这对作业的布置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对课后服务的内容和形式也有了更多考验。

    最后,是教育评价如何改变的挑战。当“分”的比重在学生学习生活中下降后,如何建立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科学评价体系,更是重中之重。

    二、基于育人目标的课程体系重构

    上述挑战,促使学校确立“求真润德、溯源立人”的校园文化,“溯”作为核心词,既有逆流而上、探究追寻的精神,又有追根溯源、不忘感恩的情怀。其核心理念是传承逆流拼搏之精神,追寻高尚鸿卓之目标。

    在五育并举的体系构建中,将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入到“溯真”、“溯仁”、“溯智”的校园文化场构建。将“溯源立人”中的“溯”文化价值观融入到校园文化的内涵建设,特别是落实在学校的课程重构、课堂改革、作业改革、评价改革等。

    (一)确立“求真润德,溯源立人”课程目标

    一个核心——溯真求卓。坚持立德树人,将思想道德教育与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所有课程,发挥所有学科的德育功能。开发与实践“研学课程”,带领学生走入社会大课堂,发挥我校学子在家乡发展中的青年担当,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宣扬时代精神,体现爱祖国、爱家乡的家国情怀。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拓展课程、研学课程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如垃圾分类进社区、敬老院爱心义演等,服务社会,回报家乡。

    一条仁线——溯仁润德。德育文化场的构建是全方位的,以“清廉校园”涵养高尚的师德师风,注重对教师的德行培养。学校德育文化场的建设形成了“教师与学生”成长共同体。1.一个核心:溯仁润德——仁笃、馨德。2.两大层级:养成教育(制度外驱力);自主教育(文化内化力)。3.三种系列:队伍建设系列化;主题活动系列化;载体传递系列化。4.四条路径:活动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课程育人。

    一条智线——溯智显慧。以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标,围绕“溯智显慧”理念,以师资建设为基石,以课程重构为抓手,以课堂落实为达成。

    (二)重构课程体系,提升课后服务质量

    学校精心构建课程体系,丰富课后托管服务内容与形式。我校将“求真润德、溯源立人”融入课程、课堂、管理、评价等各个方面,通过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等方式,努力培育诚实守信、砥砺奋进、博学儒雅、仁智聪慧的溪中美德少年。通过开发、实践“德育融合”基础课程、“五育并举”拓展课程、“培根铸魂”团校课程、“求真润德”研学课程等,构建教师与学生的成长共同体,传承红色基因、厚植家国情怀。充分利用课后服务时间,指导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对学习有困难学生进行补习辅导与答疑,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文体、艺术、劳动、阅读等社团活动。

    1.建立“溯源学社”成长共同体。以五育协同发展为价值取向,凸显德育为先,以体强人、以美育人、以劳树德。以“溯”文化引领,教师打破学科界限,成立“溯源学社”,拓展课程开发团队,开发基于项目化学习的学科融合拓展课程,结合学校特色项目建设,引导老师找到自已感兴趣的项目,结伴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研究。为老师们搭建学术平台,分享团队的研究成果。在这样的研究中,发挥老师的长处,增强成长自信感、成就感,反哺课堂质量、提升育人能力。

    2.开发实践精品校本拓展课程。我校教师开发了《话说剡溪》、《数学文化》、《植物工艺画》、《木刻版画》、《篆刻》、《垃圾分类社会实践调查》、《智力桥牌》、《中华传统美食DIY》、《国学经典朗诵》、《科学手工DIY》等60余个拓展课程。学校本学期开设的拓展性课程有20余门,包括信息编程C++、足尖上的运动、话说剡溪、智力桥牌、垃圾分类社会实践、小小收纳师、植物工艺画、竞走等,供学生自主选择。五育并举,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3.培育好学校精品社团。孵化培育如信息编程、桥牌、足球、篮球、排球、合唱、朗诵等学校精品社团。精心设计课后服务体系,遵循育人性、综合性、多元性、儿童性、生长性、特色性原则,旨在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搭建育人展示平台,为这些社团搭建展示平台,提高课后服务育人质量。例如学校聘请大学教授组建本校教师团队,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开设c++信息编程拓展课,指导学生掌握编程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培养数学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计算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整个编程教学体系首先从简单的程序与应用实例开始,由浅入深讲授编程的知识、技能等,同时结合教学内容通过诗歌等方式开展学习方法、学习心理方面的指导,结合编程学习中涉及到的数学、英语的教学,使学生感受到学习过程中编程之美和编程的快乐。

    4.发挥“溯源讲堂”育人作用。邀请专家学者来校指导引领,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将德育融合到社会实践大课堂中,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将思想道德教育融入社会大课堂,传承传统文化、本地文化,发挥青年学子在家乡发展的青年担当。

    三、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改革

    本学年的校本研修主题为“课堂提质和作业提效”。完善教研组常规管理细则,撰写优质的教研计划,精心做好教研顶层设计,做到有主题、有序列、有发言人、有特色、有反馈地推进学校学科教研工作。做好学科顶层设计教研计划以后,则按计划推进,将日常管理中发现的学科亮点或特色在大组教研时亮出来。

    (一)课堂转型,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落实“学为中心”的育人理念,开展学教方式的转型,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学校重视集体备课、校本教研活动,开展“学为中心”课堂模式探究,定时集体备课、主题研修,聚焦研究学生的学习,探索“项目化学习”的校本化实施,加强学科融合和学科德育,真正发挥集体备课的实效。

    (二)作业创新,提升作业设计质量,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负担。以育人为导向,创新作业形式,引导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分层设计作业,一方面是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而精心为孩子“量身订制”的作业设计,另一方面则是指针对学科知识、学科教学内容而设计的内容分层作业,如基础作业、拓展作业、实践作业等。实现跨学科、跨领域,完全打破学科壁垒,实现校内校外,课堂内外,学习和生活融合,从而真正提高作业设计质量。

    开发校本作业。根据我校学生学习实际,针对平时学习中的重点知识、易错知识等,对学习资料进行整编,形成校本作业资源,精准提高学习效率。继续深化校本作业资料库建设,切实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减量提效。

    提倡实践性作业。提倡布置具有本学科特色的实践性作业,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并有所收获。例如可以自选一首与家乡溪口有关的诗词,寻找诗歌里的地方,搜寻此处在诗歌里的呈现,实践性作业整合了各个学科的教学资源,融合了学生创新设计、团队合作、人际沟通等素养,体现作业的育人功能。

    结语

    我校深入贯彻“双减”文件精神,担起“育人主阵地”的使命职责,聚焦落实“三举措”:课堂转型、作业创新、课程拓展;实现“三提升”: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作业设计质量、提升课后服务质量,努力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优质均衡的教育!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