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现代金报 | 甬上教育 记者 马亭亭)疫情之下,不少同学居家学习,一时间打乱了日常的学习节奏,面对学习、生活环境的变化,如何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在家上网课感觉效率不高,怎么办?还有一些寄宿生不能回家、长时间在校学习生活又需要注意什么? 记者邀请多位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教师,为同学、家长们支招,提醒大家带上“心灵口罩”,守护“心灵绿码”。 本期特邀嘉宾: 北仑中学心理教师 邹蓉 镇海区兼职心理教研员 武雪婷 镇海区心理教研员 王焕轶 宁波市教科所副所长、市名师(心理) 杨娜 如果你是居家的学生—— 1.保持稳定规律的生活作息,享受居家的快乐。 宅家的日子,给自己制定一份每日作息表,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选择继续保持原来的良好学习和生活习惯,也可根据学校线上教学安排,重新规划作息时间,按照作息表进行有规律的生活和学习。 保证睡眠时间,提高睡眠质量。多和家人沟通交流,参与家务劳动,组织家庭活动,利用好在家的每一天,享受温暖而幸福的居家时光。 2.适度关注疫情有关信息,增强自我控制感。 多关注抗疫方面的积极信息,学会判断,不信谣、不传谣,学会从正面看待问题,相信眼前的困难是可以解决的。学会等待,接受在这一解决过程中所需要花费时间和我们正在努力的事实。适度的关注可增强我们的控制感,减少不确定感。 3.合理使用网络电子产品,打造“有爱”的人际网。 不沉溺网络和手机等电子产品,给自己规定一天内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需要时请家人给予一定的帮助、监督和干预。 多和同学、朋友、父母、老师沟通交流,营造互助、“有爱”的关系氛围,产生“我们在一起的感觉”,从而减少孤独和无助感,增强力量感。 如果你的家人正在抗疫一线战斗,请为他们鼓劲加油,归来时给他们一个热烈和温暖的拥抱吧! 4.学会积极调试不良情绪,关爱自己和他人。 对疫情之下产生的不良情绪,不必过分压抑,学会坦然接受、适当表达、合理宣泄。 英国的研究人员让受调查对象先通过测试提高压力水平和心率,随后参与各种活动缓解压力。结果表明,阅读放松效果最佳,6分钟内就能够降低压力水平68%,听音乐能够降低61%的压力,喝茶或咖啡降低54%,散步降低42%。 记得每天为自己安排一次阅读、听音乐等放松活动,以及半小时以上的体育锻炼时间,这样可以有效缓解不良情绪。必要时,要积极寻求心理热线、咨询等专业帮助。 最后,如果是身处集中隔离区的同学,请认识到:虽然身处隔离点,但是你们和外界并没有隔绝。父母、老师、同学都在惦记你们,期盼你们早日归来。请相信隔离点的医护人员和工作人员,他们会尽心照顾好你们,不要恐慌和过分担心。 如果你是家长—— 作为孩子成长的监护人与见证人,家长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做好心理防护。 1.营造积极氛围。 疫情之下,营造积极的家庭心理氛围很重要。可增加一起烹饪、游戏、阅读等方式的亲子互动。家长要做孩子的榜样,多一些积极思维,多一些积极暗示,如“居家隔离正好有大量时间进行学习、看书,正好可以陪伴孩子”。不要在孩子面前抱怨当前生活状态,不要把自己的恐慌、焦虑等不良情绪传染给孩子。 2.理性看待疫情。 我们还要严格按照防控措施做好防护,从权威渠道获取相关资讯,降低疫情恐惧感。儿童青少年心理和思维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家长要引导孩子理性看待疫情,不在家庭宣扬未经证实的负面消息,不渲染消极悲观的情绪。 3.加强情绪管理。 面对疫情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父母需要引导接受自身出现的焦虑和恐惧等情绪,引导孩子合理转移注意力,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释放压力。通过倾诉可以释放恐慌、焦虑、愤怒等心理应激反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