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金报视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1年12月14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站着背书太累,女生人手一个折叠凳
复习累了,就弹弹吉他、唱唱歌释放压力

考研大军的N种解压法

    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将于2021年12月25日至26日举行,这几天,考研学子都在忙着最后的冲刺。 疫情笼罩下的考研大军又有怎样的奋斗故事?让我们走进这个群体,聆听他们的故事。

    □现代金报 | 甬上教育

    记者 李臻 王冬晓

    因疫情选择国内深造

    每天十一二个小时

    花在备考上

    从12月6日开始,受疫情影响,马伯乐把冲刺考研的阵地从宁波大学真诚图书馆转移到了本部校区公寓。早上六点半起床,简单洗漱收拾下,在操场或校园里跑上二三十分钟,吃过早餐回到宿舍开始学习,晚上十一点睡觉,每天十一二个小时花在备考上。

    之前,他每天雷打不动到真诚图书馆学习,早上八点开门,他七点半就到了,尽管提前半小时等着开门抢座,但他不算最早的那一批。“门口已经有好多学生等着了。”12月3日,疫情发生前的周五,记者在真诚图书馆门前采访了马伯乐,当时他头戴鸭舌帽,穿着黑色棉服,在图书馆门前默背知识要点。

    马伯乐是宁波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中美合作精算科学与风险管理)专业的学生,按照当初规划是要出国留学。受疫情影响,他改变计划,选择在国内深造,报考上海财经大学金融专硕。

    他打的是一场“有准备之仗”,从今年三四月份开始筹备,暑期在校备考,花近万元报班上网课加强专业素养,再到研究各类题型,考研进入倒计时,他按照计划推进,不慌,也不急。

    “疫情的影响啊?还好。图书馆闭馆后,就转移到了寝室,还有教室。”马伯乐说,寝室三个人都在考研,氛围浓厚。

    距离12月25日只有10余天,马伯乐有一丝紧张,还有些许期待,就像经历长久磨练终将走上角斗场的勇士,期待着“合上笔盖的那一刻,有武士收起剑鞘般的骄傲”。

    “跨专业考研,越学越辛苦”

    折叠凳、润喉糖和唇膏,这是她的“考研三宝”

    备考到了最后冲刺阶段,俞海子(化名)“拼”了。

    12月7日,宁波大学本部校区开展核酸检测,排队等待的时间,她也不放松,带着专业书一边排队,一边默记知识要点。

    “跨专业考研,越学越辛苦。”俞海子是宁波大学外国语学院大四学生,跨专业报考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研究生。“本科读英语,研究生读教育,打算到高校。”这是俞海子的规划,她努力朝着目标迈进,却异常艰辛。

    “刚开始想得简单,都是文科嘛,教科书买来看看,越学‘水’越深,一点不简单啊,专业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怎么可能和本专业四年相比哦。”离考研不到半个月,俞海子只能“拼”了。

    “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这是打持久战。每个认真备考研究生的学生都会保证足够的学习时间,俞海子也不例外,早六点晚十点,一天至少10个小时在学习。俞海子的优势在于本科英语专业,考研英语可以轻松碾压。但跨专业考研,文科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太多,怕影响其他同学,她常常在室外背书,一背就是两三个小时。她随身带有“考研三宝”:折叠凳、润喉糖和唇膏。

    网上十几块钱淘来的铝合金折叠凳,俞海子说“寝室女生人手一个”。“站着背书,太累了,文科考研必备折叠凳。”“冬天干燥,外面待久了嘴唇发干,嗓子疼,润喉糖和唇膏就揣在兜里。”

    “除了这些,考研还需要什么啊。”

    “当然是好心态啊。”说完这话,俞海子给记者一个甜甜的微笑。她的跨专业考研之路并不轻松,但脸上洋溢的笑容给人战胜困难的勇气。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