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双减”工作要求,加强课后服务教师待遇保障和教师工作生活中的人文关怀、组织关爱,日前,中共宁波市委办公厅、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宁波市中小学教师减负清单》,宁波市教育局同时印发《关于深化双减工作加强教师关心关爱的指导意见》,就实行弹性上下班制度、合理均衡配置师资、保障教师身心健康等方面提出具体意见。 (本报今日A04、A05版) 清单下发得非常及时。随着“双减”政策落地,课后服务以及夜自习的开展、开设,中小学教师的工作任务更加繁重,压力也随之加大,为保护广大教师的身心健康,非常有必要下发一份减负清单,减轻教师的额外负担。 我所说的额外负担,包括应付评比考核、填报各种报表、承担与教学职责无关事务的各种摊派等,分散了他们的时间精力,使教师不能安心从教。中小学教师负担过重由来已久,要求减轻教师负担的呼声很强烈。 去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给教师减负,首次提升到国家高度。随之,全国各省份纷纷跟进,陆续出台减负清单,让教师看到了减负的希望。 现在减负的“尚方宝剑”有了,但这把“宝剑”够不够锋利,会不会高高举起,轻轻落下,关键还要看清单中的每一项能否都落到实处。 检视15项清单,其他几条落实起来难度不是特别大,只要各地党委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决心够大,用常规的行政手段可以落实下去,难的是最后一条,即严格规范教育教学业绩考核。文件规定,各级党委、政府不得下达升学指标或以升学率考核下一级党委和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不得将升学率与学校工程项目、经费分配、评优评先等挂钩,不得通过任何形式以中高考成绩为标准奖励教师和学生。 教师的最大压力来自哪里?来自业绩考核。这种压力主要体现在精神压力上,而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始终。而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图省事、简便,往往把“升学指标”作为最主要甚至是唯一的考核标准,来评价一个教师一个阶段的教学业绩,可想而知,这种单维度的考核标准给教师造成的压力有多大。 其实不得以“升学指标”考核教师已经提了多年,早在2009年国家就提出了不得以“升学指标”考核教师,但是说归说,做照做,明的不做,暗地里做,或者换一种方式做,总之,变化不大。 减轻教师负担需要抓牛鼻子,要从改变考核标准和机制入手,趁此次清单下发的时机,改革把“升学指标”作为主要评价标准的办法,建立更加合理、多元的评价体系。譬如,突出“师德师风”的考核,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指标;将任课教师每学期对每个学生学业述评情况纳入考核内容;落实中小学教师家访制度,将家校联系情况作为教师考核重要内容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减轻教师负担。 王学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