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明州教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1年12月24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辟校馆融合之径,促育人生态之显

——中国港口博物馆资源在高中历史育人生态构建中的应用

    2021秋季学期开学之前,国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政策。身为教师,把“双减”政策切实有效地落实到日常教学工作当中,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双减”政策给他们带来的新变化,是我们需要接受的新一轮挑战。

    

    泰河中学 陈涵容

    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指出,环境是人类发展的主要影响源,发展的个体处在从直接环境到间接环境的几个环境系统的中间或嵌套于其中,而几个系统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传统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囿于“知识论”、“技能论”的影响,容易让学生走入“唯课本论”的死胡同。因此,笔者运用身边博物馆资源,构建有价值的“第二课堂”,让其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创造性思维能力、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一、 溯源穷流:开辟校馆融合路径的必要性

    (一)校馆融合模式内涵

    校馆融合模式提出的探索目标和内容是双方以文化交流、共同发展为纽带,通过校馆融合机制、学校历史课程与教材研发、校馆融合教学模式与实施手段、校馆融合教学与推进历史教师专业化发展关系等内容的研究,探索在新课改背景下,形成校馆融合的历史课程,并形成学校历史教材和适合育人生态发展的历史教学模式。

    由于高中本身教学的特殊性,学生难以挤出大量时间在博物馆中自主探索,因此就需要教师整合资源,使校馆空间一体化;同时适当给学生自主实地探究的空间,实现“践、学、研”过程的一体化。

    (二)育人生态现状分析

    将博物馆资源与育人生态价值结合起来,是育人模式的一种创新。博物馆资源的德育功能和其他历史资源的功能一样,也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对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在对学生的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有近三成从未踏足过中国港口博物馆,有近六成的学生虽然去过但是仅仅是走马观花式的参观。这使得本来极具价值的博物馆资源“明珠蒙尘”,同时也反映出近在咫尺的校外教育资源并未引起老师们在促进育人生态发展作用中的足够重视。

    二、甬韵馆藏:中国港口博物馆历史资源及育人价值

    中国港口博物馆承载“港通天下”的文化内涵,为学生了解中国港口历史、探求港口未来的学者提供学术交流平台,也为学生培育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形成对家乡的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提供直观形象和互动氛围。笔者通过实地走访、调研,总结了以下三方面价值:

    (一)助力核心素养落地

    新课改背景下,历史学科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大核心素养的培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走进中国港口历史陈列,学生们透过历史时间的轴线,了解远古、古代、近代、现代四个历史阶段,透视我国港口的发展变化。通过各历史阶段中国港口发生的具有断代性、标志性、里程碑意义的重要史实、典型事件、重大成就,学生能够理解各个历史时期全国港口的发展全貌,从而理解特定的史事是与特定的时间、空间相联系,有助于学生唯物史观与时空观念素养落地。同时,也表达了“北仑历史就是不同时期北仑人博纳兼容、开拓进取的历史”的主题思想,表现出各个历史阶段北仑发生的重要史实、典型事件和重要人物。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家乡历史的理解、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助力家国情怀素养的落地。

    (二) 培育高尚道德情操

    港口博物馆中蕴含的精神力量在教育中的作用不可小觑。在北仑港口建设的过程中,涌现了许多感人至深的历史人物,这一些人努力承担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勠力同心、筚路蓝缕,展现了不畏强暴的革命精神、艰苦卓越的奋斗精神和勇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对学生人格力量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榜样和借鉴;把这种高尚的人格精神灌输到学生的思想中,能够使他们日渐形成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三)形成理想信念导向

    宁波是海上贸易最发达的城市,朝廷设市舶司管理税收,又是丝绸之路的出发地之一,许多文物、资料见证了海洋文化。历史不仅给人传达普通的信息,更重要的是传递着独属于历史的厚重感与温度感,而这份情感对于学生理想信念的导向作用至关重要。

    博物馆中呈现的以当代港口技术为背景,按照港口基本构成、主要功能、基础设施、重要设备、关键技术、支持系统,展示现代港口的技术特征和地位作用。在了解专业功能的同时,激发学生在学习中力求跨越历史的界限,去探索和追求更加美好的未来,培育学生“道在日新,艺亦需日新”的信念。通过文化交流变迁以及社会变迁,结合时代背景的变化,使学生理解一个民族只有强大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要不断发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理想信念,为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提供前进动力。

    三、内化实践:校馆融合实现路径

    基于中国港口博物馆拥有丰富历史资源,现行高中历史教材的知识体系庞大,而书本知识深度不足,学生需要更多历史资源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因而校馆融合模式能够弥补课堂教学的局限性、提升育人生态质量,因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种途径,为挖掘校馆融合模式的潜力提供一些借鉴。

    (一)课程理念统一化

    在开发校馆融合路径时必须要明确一个原则:与学校育人理念统一化。要关注到校馆融合模式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学生,这也是教育发展的根本命题。在探索落实校馆融合助力育人生态优化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坚定秉持课堂内外教学理念的统一性:即以学生发展为本,通过课程开发和实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课程内容体系化

    根据港口博物馆的不同展览,可以将课程安排为不同的专题。专题按照时空系列编写,将古今中外对照。同时,每一专题分为四个部分:博古通今知识展览、课堂内外知识串联、自主探究发现新知、课后评价助力提升。又根据不同年级学生历史素养的不同水平,分别制作适应不同层次的校本课程体系,力求将教材内容与博物馆资源有机融合。

    (三)学习方式多样化

    借助于不同学科的理论,能够更好地丰富学习的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外语培训模式中,有一种方式被称为沉浸式语言学习,而这种方式同样也适用于历史学科。目前中国港口博物馆的AI技术已经比较成熟,能够帮助复原部分历史;而且在浩瀚丰富的馆藏文物包围中,学生更能够带着“理解的眼光”看待历史,能够通过产生互动感而增强对历史的认同感,从而更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学校还可以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分批走进博物馆,通过体验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模式,提前给学生发送一份学习的任务清单,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培养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产生探知历史的欲望,让他们能在学校的教学任务结束之后,有走近博物馆的强烈愿望和想法,为学生未来的学习打好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讲述为主的单一教法,不再只是强调知识的传授,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实践中,真实感受历史的魅力。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