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黄日华版乔峰 |
 |
胡军版乔峰 |
 |
钟汉良版乔峰 |
 |
杨祐宁版乔峰 |
“如坐针毡、如芒在刺、如鲠在喉。” “可以翻拍,但是起码对得起观众的眼睛。” “原来拍戏是煲汤,慢工出细活;现在拍戏是快餐。” 上述种种评论,相信大家都很熟悉。近几年来,翻拍剧不断涌现,在引发一波波“回忆杀”的同时,也引起网友频频吐槽——国产翻拍剧堪称“烂剧重灾区”。今天,让我们聊聊翻拍这些事儿。 主讲人 顾倩薇 宁波市第七中学 当然,翻拍本身并无不可,经典有值得被不断回望的价值,我们的文化名著、历史故事、神话传奇、武侠江湖中也有值得被不断挖掘的资源。如今,戏说变胡说、改编成乱编,造成“狗尾续貂”现象,根本原因是影视剧市场功利化。 不可否认的是,相较于原创剧,经典作品和热门IP一样,拥有巨大的潜在收视群体,原作的强势发力加之新剧的话题效应,翻拍剧一经宣发就自带热搜体质,常常未播先热。不过,很多人只为“蹭热度”,本着“拍得不好也没事,有话题能炒就行”的态度翻拍,盲目加入感情戏、冲突戏、狗血戏,让观众边看边骂,甚至企图“黑红”一把。在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背景下,影视作品不以创作为导向,反以资本为导向;对表演不甚上心,却将目光放在作品“变现”的功利主义维度。 不知大家是否发现,家庭伦理剧、宫廷剧等不同题材成人电视剧产量严重过剩,而儿童剧则鲜有人问津。翻遍各卫视节目单,暑假档轮番播放依然是《西游记》《家有儿女》《小兵张嘎》等老剧,究其原因,就在于儿童剧的“吃力不讨好”,无明星无流量、难做的市场营销,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制作方因难以获得快速回报而果断选择放弃。 一部作品涉及多方利益——观众希望还原度越高越好,编剧导演希望越有自己风格越好,演员希望戏越重越好,宣传方希望集数越多越好,而各方私心的博弈最终需臣服于资方的愿望——低投入高收益,制作方既需要借热度创造话题,又不愿意花费大量时间金钱打磨作品本身,更不愿创新。可是把电视剧当商品,不仅不可能创作出优秀的翻拍作品,还会破坏电视剧市场持久良性发展。 “狗尾续貂”不上心 这里,我们首先要说说,到底什么是翻拍。 说到翻拍,可能大家第一反应是近几年《倚天屠龙记》《笑傲江湖》《绝代双骄》《天龙八部》这些神作多次回炉重制。但事实上,翻拍并不是狭义上的“重复拍”,而是分为好几类。有漫画翻拍剧(比如日漫《淘气小亲亲》被翻拍成了台剧《恶作剧之吻》)、游戏翻拍剧(仙剑系列)、小说翻拍剧(武侠小说),以及过去影视作品的翻新改拍。 有统计显示,《神雕侠侣》已经被翻拍了11次,《倚天屠龙记》被翻拍了9次,包青天题材被翻拍了16次;而一些爱情、都市、励志类的当代剧,也“不是已经被翻拍,就是在被翻拍的路上”。随着翻拍频率、数量的提升,质量却呈下降趋势,各类问题日益凸显,观众纷纷表示失望、糟心、不愿“买账”,甚至对翻拍剧产生抵触心理,有了“十翻九渣”的说法。 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关于观众如何看待“翻拍剧”的调查显示,演技尴尬(57.3%)、篡改经典剧情(53.5%)、刻意追求标新立异(30.7%),这三项位居榜首。 提起金燕西,陈坤那张魅惑众生的脸就浮现脑海;谈起花泽类,周渝民那孤冷的背影就勾起回忆。经典人物的塑造具有典范性,且演员与角色之间浑然合一。对照当下翻拍剧,不难发现主创大多是新面孔或是流量偶像,未经专业训练,徒有光鲜外形,随时随地瞪大眼睛,不到位的动作表情、烂掉渣的台词功底,试问如何让观众被表演带入剧情之中? 演员阵容不仅引人吐槽,剧情的拉胯更是摧毁一部剧作的硬伤。诸多作品陷入“魔改”怪圈。《新白娘子传奇》中勇敢聪慧的白娘子沦为不懂人情世故的“傻白甜”,《封神演义》中主线变成杨戬和苏妲己的谈恋爱,《斗破苍穹》原著中的“斗气化翼”变成“斗气化马”……故事情节、感情线、人设纷纷被改,毫无逻辑关系只剩满身槽点。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后期制作对于影视剧最终呈现效果起着重要作用。而当下翻拍剧过于依赖后期特效,打戏慢动作化使得剧情拖沓,网友吐槽“武侠堪比慢速玄幻”;偶像剧滤镜登峰造极,“看剧仿佛隔着江南烟雨”。依靠“慢镜头来哗众取宠”,仰仗“滤镜”取悦年轻用户,浮于表面的特效加工只会导致可观性降低。 “十翻九渣”很糟心 经典的翻拍,意在进行不同年代、多元班底、不同理解的再度创作和永续性传承。毕竟随着时代变化、旧版的经典作品即便再耐看,也多少会出现画面陈旧、技术落后、风格定型等问题,无法满足各个时代观众的需求。而如今翻拍剧频频被吐槽,是对影视行业的警醒——“文艺创作是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的集成,是胸怀和创意的对接。不能技术跑在了前面,而我们的观念、创意、眼界还在原地踏步。”翻拍,可以重现经典,甚至再造经典、“锦上添花”,其背后需要一颗赤诚之心。 李少红版红楼梦,投资是老版红楼梦的几倍,演员是科班出身的专业演员。结果呢?观众们怨声载道,大吐苦水。原因是什么?部分演员,在出演角色之前,连原著都未曾完完整整地看过一遍,就披一身古装,来“诠释”角色了。这就是缺乏最基本的敬业心,缺乏诚心的体现。 早些年间,制作团队会花更多时间、精力打磨剧本和拍摄。1997版《天龙八部》乔峰扮演者黄日华曾透露,“《天龙八部》第一集的前10分钟,我们一场打戏拍了40天”。张艺谋拍《金陵十三钗》时,所有的主演都经过数个月的培训,从仪态到台词,每一个演员都经过专业老师的指点与矫正。背后的苦练就是让演员的各方面都更加符合想要呈现在大众眼前的模样。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心力,才有无可超越的票房和口碑。 近年那些真正掀起热潮的国产口碑佳作,诸如《觉醒年代》《山海情》《隐秘的角落》《大江大河》《人民的名义》……这些,并非“啃老”“炒冷饭”的结果,而是多年来依靠一颗诚心钻研打磨,与当下对话的产物。文艺创作需要“用心、用情、用功”,来不得半点懈怠与偷懒。 抛开影视业,“让青年擎起航天事业旗帜”的百岁院士陆元九、“深山里的造梦师”张桂梅……在各个行业各个领域,也总有人坚持自我本真和独立,用自己的敬业与坚守在平凡岗位上成就自己的不平凡,为自己的人生“锦上添花”。 翻拍,请别再打着幌子消费经典,“狗尾续貂”易,“锦上添花”难! 行业在变,时代在变,请对内立足于“诚”,不忘初衷,长怀赤子之心! “锦上添花”需诚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