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我是班主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2年01月11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上课走神、痴迷追星……

如何帮她摆脱
“偶像崇拜”?

    小学到了高年段,正值青春期。尤其是女生,有了自己的小爱好、小心思,也有了自己的青春偶像。追什么样的星?怎么追星?是家长和老师关注的重点。

    奉化区居敬小学班主任老师江叶也遇到了这个问题,班上小女生成了某歌手的粉丝,买CD,进粉丝群,搜集自家“爱豆”的各路信息。如此追星导致学业荒废,亲子冲突,怎么破解?看看江老师的妙招。

    

    栏目主持人

    记者 王冬晓

    通讯员 乌雯雯 宋明

    特邀班主任

    江叶

    奉化区居敬小学

    

    她的故事

    上课走神痴迷追星 语文书里夹着明星杂志

    她叫婷,个头高高的,长着一双大眼睛,看上去很文静,但实际上是“女汉子”,性格直爽,说话大大咧咧。

    六年级上学期开始,班里经常有几个女生哼唱流行歌曲,婷也是其中一位。当时并没在意,对此我也没有过分约束。六年级下学期问题出现了,婷上课总走神,课间沉默寡言,晨读时语文书里夹着流行歌曲杂志……为什么过了个寒假像是换了个人,我心里直犯嘀咕。

    一天午饭后,趁办公室没人,我找她谈话。婷道出事情原委:她很喜欢唱流行歌曲,寒假里一个偶然机会,她在电脑上听到一首歌,非常喜欢,紧接着关注到这名歌手,开始买他的CD,学唱他所有歌曲,搜集他各路信息,成了铁粉。婷妈知道后两人大吵一架,差点动手。

    “我又没做什么坏事,喜欢爱豆,喜欢唱他的歌。可是妈妈为什么那么过分,不许我唱,还把我买的碟片、杂志都给扔了。”婷十分委屈样,末了还加一句“我恨死她了!”

    原来都是流行歌曲惹的祸,怪不得她没什么心思学习,甚至在晨读时看杂志,看来是把阵地搬到学校来了,我心里暗暗思忖。

    我的行动

    同聊少女时期的偶像 产生共情顺势引导

    了解事情经过后,我用一晚上时间网上“扒”了这位歌手的介绍,听了他唱的很多歌曲。第二天我拨通了婷妈的电话,两人商量好对策。

    又是午饭后,我和婷又坐在办公室。

    “你知道吗?江老师以前也和你一样喜欢流行歌曲,我那时候最喜欢的歌星是林志颖,最爱唱《十七岁的雨季》,也喜欢买他的磁带、明星片,只是没你现在这么小。”我们的谈话由此开始。

    “那江老师您那时几岁啊?”一说到歌星,婷忘记了不快。

    就这样,我们慢慢聊着,话题渐渐转到这名歌手和婷妈身上。

    “那天和你聊了以后,我去网上听了不少他的歌曲,我觉得他对事业的追求、自身的努力,都可以成为你学习的榜样,不是吗?”

    “就是,他不但人长得帅,歌唱得好听,还很有才呢!”一说到爱豆,婷抑制不住的兴奋。

    “我也跟你妈妈交流过了,她这么强烈反对,是因为很多流行歌曲都在唱些情呀爱的,这让她很紧张,很担心。”我顺势说道。

    “我妈也真是,不问青红皂白就下死命令,还做得那么过分。”婷又不高兴了。

    “说到底,她还是担心你呀。”我一边说一边打开婷妈先发过来的邮件,“你看了就会了解妈妈的担忧了。”

    看了妈妈的信件,婷有些动容,我顺势引导。“其实这件事你也有不对的地方,现在妈妈向你真诚袒露内心的想法和担忧,你是一个聪明的孩子,知道该怎么做了吗?”

    婷泪眼婆娑,低下了头。

    之后,婷妈按照之前商量的对策,顺势引导,约定了追星三章:退出粉丝群,商定听歌和阅读流行杂志的时间。

    我的思考

    沟通是解决问题的一把钥匙

    从这件事情,我对婷有了新的认识,也深刻理解沟通的重要性:明确自己的立场,亮出自己的心意,真诚地与对方交流,能让我们避免很多不必要的矛盾。

    师生之间的交流,要关注学生的心灵成长,避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和情感。就像婷一样,她正处于追星的痴迷阶段,如果不考虑她所处青春期阶段的心理特征和情感因素,全盘否定换来的是她的自暴自弃,或是心怀恨意。

    家长更关注学生的学习,总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这样的沟通往往让孩子不耐烦,甚至出现对立情绪。婷妈知道孩子迷恋爱豆,不问青红皂白,摆出家长威势,结果可想而知。

    在家校沟通上,老师一定要避免“告状式”口吻,也不要总是报忧不报喜,让家长心生不快。老师要怀着一颗真诚的心,用多种方式经常和家长保持联系,既报忧也报喜,让家长真切地感觉到老师对自己孩子的关心。在对婷事件的处理上,不要以为我一个电话就解决了她们母女的战争。其实电话的背后更多的是我平时付出的真诚和努力。三年班主任下来,和婷妈变成朋友,沟通起来也比较方便。因此那一次电话长谈比较顺畅,我们也能很快达成共识。

    对症下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偶像观

    青春期孩子都会有自己的偶像,追什么样的星,怎么追星,这是一个价值观引导和情感满足的问题。青春期孩子心理特点是希望独立,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喜好,不想被过多干涉和打扰。

    追星,往往是一种情感投射,通过一首歌、一部影视作品、对歌手或影视演员产生情感代入和共鸣,或是对明星营造的人设产生认同和模仿,出现崇拜或迷恋的情感。因为明星通过歌曲、影视剧营造的是“非现实”情景和情感,青少年尚未具备完善的辨别能力,很容易把现实和虚妄混为一谈,在追星中常常出现不理智行为。

    作为班主任要注意的是,孩子追星处于哪个阶段,是单纯喜欢还是疯狂迷恋?孩子为什么追星?是跟风从众,还是情感寄托?是一时激情,还是沉迷其中?重要的是对症下药,顺势引导,帮助学生正确树立偶像观。

    她的改变

    成绩优异,母女互荐歌曲

    经过一段时间家校合力引导,婷不像之前那样迷恋爱豆了。在她眼里,他只是一名歌手。

    如今,婷已经顺利通过毕业考,语数英三门都是优秀。她妈妈也不再反对她唱流行歌曲了,有时候婷在听到好歌时还会推荐给妈妈;妈妈呢,也会去婷的QQ空间坐坐,有时还踩上几脚,母女俩的关系更加亲近了。

    班主任说

    孩子追星,最忌“一棒子打死”,看起来是为孩子好,实际上是缺乏对孩子的尊重和认同。青少年追星,往往是一时激情,某个阶段的迷恋,抑或是情感的投射,压力的转移等等,家长和老师要根据情况对症下药,顺势引导,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偶像观。

    

    班主任,一个平凡的岗位,却是孩子和班级的核心,更是连接家庭和学校的纽带。班主任的态度,一定意义上决定了孩子和家长的态度。在这个版块,请看班主任怎么诠释他们的“权力”。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