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家长帮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2年02月22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家里有个“小磨蹭” 家长先别急着吼

认清“病因” 才能对症下药

    孩子磨磨蹭蹭地换衣服、做作业、整理书包,导致经常做不完作业、上学迟到等,这都是家长们一直头痛的问题。

    看着留白的作业本和磨洋工的“小蜗牛”,不少家长开始尝试各种办法,希望给家里的“蜗牛”装上“马达”,然而,如果没有合适的方法,却往往事与愿违。日常催孩子,不但伤了肝肺脾肾,还伤了家长的心,也凉了孩子的心。

    那么做事拖拉的“小蜗牛”是怎么养成的?怎么来拯救这些“小蜗牛”呢?听听心理老师的解答分享吧!

    □现代金报 | 甬上教育

    记者 马亭亭

    特邀专家

    王岱莹

    宁波市中小学生成长指导中心“甬教师”

    杨娜名师工作室成员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拯救孩子的拖延症 这些做法不可取

    关于孩子拖拉问题,如果采取措施不当,常会事与愿违,引起反效果。

    案例一 催促唠叨

    “你的动作就不能快点吗?刷个牙刷半天,吃个饭半天……拿个作业本也磨磨叽叽的,你的作业什么时候才能写完呢?”

    后果:越催越慢,再催 “熄火”!

    案例二 惩罚施压

    “如果再过一个小时,你的试卷还是如此干净的话,不许吃晚饭!不许看电视!更不许玩手机……”

    后果:暂时奏效,转眼故态复萌!

    案例三 加强控制

    “画笔和乐高被我没收了,你做完该做的事再给你!”“网被我断了,手机也暂时由我保管,做完作业再说。”

    后果:叛逆反抗,亲子关系破裂!

    案例四 包办代替

    “教你这么多遍你怎么还是不会啊?算了算了,让我来……”

    后果:养成依赖陋习,失去独立能力!

    孩子为什么这么磨蹭? 先来认清几种类型

    第一种 完美主义型拖延

    此类型的人认为自我表现是能力与自我价值的直接反映。也就是说事情做不好就是自己能力不行,能力不行会影响自己完美主义的形象。这会导致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一种是严格要求自己,有工匠精神;另一种是用拖延来逃避对失败的恐惧,前者能很好地完成任务并奠定自尊的基础;后者就适应不良,拖延只是为了来营造只是我还没做或者没花精力的假象,大部分人都属于后者。

    第二种 消极抵抗型拖延

    怎么又要我写作业?怎么又要我倒垃圾?这是害怕失去掌控权的典型表现。很多时候,孩子的生活由不得自己做主,要被老师和父母逼着去做一些自己本不愿意做的事,拖延就是他们赢回自主权和自尊的武器。虽然这种反抗没什么明显效果,但至少是孩子最后的倔强。你不让我舒坦,我也不让你爽。这种类型更像是情绪管理问题。拖延会让你情绪不好,不好的情绪又会导致更严重的拖延,如此恶性循环,更甚者会导致焦虑、抑郁、注意力分散。

    第三种 即时满足型拖延

    孩子往往愿意去做那些令自己立刻尝到甜头的事情,如果这个甜头要很长时间才能得到反馈,那他们会觉得它不太甜。这在心理学上叫做时间贴现。即大脑会因为得到反馈的时间太久,在评估该事件利益得失时失去客观性,只考虑当下利益。假如很远的地方有一头狮子,你可能不会在意,但是它转眼跑到跟前了,你肯定撒腿就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如何拯救“蜗牛”?

    这些建议请查收

    1、平心静气看问题

    人在过于激动时,负责思考与决策的大脑皮层就会失去功能,导致我们很难对状况做出正确判断和处理。所以,当你看到孩子拖延而忍不住火冒三丈时,首要是给自己“灭火”,尝试转换角度,把应对拖延当成是和孩子共同学习的契机,为成长“打怪积分”。

    2、望闻问切找原因

    每一种行为背后都有其蜿蜒曲折的形成历程。找到孩子所属的拖延类型,反思其背后信念形成的原因,有助于你更好地理解孩子,在帮助其调整行为的过程更具耐心和支持性。同时也可促进我们觉察家庭教育中的不当之处,并调整相应的教育措施,从根源上帮助孩子转变观念。

    3、对症下药寻策略

    除了以上所提 “调整心态”,寻找背后信念的“药引子”,王老师也为大家提供5个“万能方”,让行动变简单,让坚持变容易。

    策略1:任务分解法。参考时间管理四象限原则,将一个看起来庞大的任务按照轻重缓急和难易程度进行划分。在一开始任务启动困难时,宜先安排相对容易但较为紧急的内容。当任务已经启动并且获得一定成就感时,可乘热打铁安排具有一定挑战性、紧急且重要的任务。任务分解的具体程度可因人而异。

    策略2:结构性拖延。这个方法的前提是接受“拖延”的存在,美国有位教授提出,假如我们有五六个任务要做,当你因各种原因导致第1个任务进行不下去时,可以跳过去做后面的第2件事,或者是第5件事。这个时候你看起来似乎在“拖延”第一个任务,实际上你做了后面的多个任务。时间并没有浪费,依然感到很充实,也不会因过度焦虑而影响任务1的继续执行。

    策略3:降低启动难度。对于需要做的任务,增加其启动的容易程度,而增加那些可能让你分心的项目的启动难度。如孩子要上网查阅资料写一篇寒假实践报告,你可以帮他把需要用到的所有材料以及文档放在桌面显眼处,而将那些可能会干扰他的项目置于层层文件夹内,如QQ、微信等。

    策略4:微习惯养成。这是一种通过养成习惯来破解拖延的方法。微习惯就是你强迫自己每天做的微不足道的积极行为。如每天背一个单词,每天做一个仰卧起坐,每天走10步等。微习惯的优势在于它易于完成和坚持,不会给个体带来压力,且“一不小心”就超额完成,能带来成就感,提升自我效能感,这反过来又能强化行动力,形成良性循环。

    策略5:及时奖励法。大脑更偏好“即时满足”,这是游戏吸引人的原因之一。每当你通关一个副本,击败一个BOSS,系统就会随机掉落很多奖赏,这些“奖赏”让你体验即时满足,愿意继续玩。

    参考“游戏”的设置,我们在完成任务时也可设置一些强化奖励,给孩子的“边缘系统”一些甜头尝尝,这有助于增强其自控力,减少拖延行为。强化可以是增加孩子喜欢的事物或给予他精神上的鼓励表扬,也可以是撤销孩子厌恶的事物,比如可以三天不刷碗。

    总而言之,“拖延”行为的形成不是一日之果,调整改变也不会是一日之功。它的调整与改变离不开家长的爱心、耐心和平常心。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