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明州教育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2年02月25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基于特点 落实诵读 指向创编

——统编教科书第一学段童谣教学策略

    慈溪市庵东镇中心小学 许建云

    童谣,通俗意义上指的是一代代人口耳相传,形式简短,读来朗朗上口的歌谣,它符合儿童心理发展、认知规律,在小学低段的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中就明确指出:“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现行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童谣的篇幅有所增加,主要体现在“和大人一起读”“识字单元”“快乐读书吧”等板块。但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弱化了童谣的教学地位,仅进行简单诵读或者背诵,甚至以一种敷衍之势进行教学。这样不仅没有发挥童谣本身的教学作用,也使得它们所在的板块教学成为“鸡肋”。对此,笔者认为童谣教学对于儿童的语言学习具有启迪的作用,可以培养儿童的语感,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涵养情趣、提升多元素养,值得语文教师细细钻研。

    一、立根:发现特点涵养情趣

    笔者首先对小学语文统编教科书中出现的 “童谣”进行了简单的梳理,具体见下表:

    通过梳理,我们发现统编教科书这样进行童谣编排,符合儿童发展规律,从一年级上册“和大人一起读”到二年级下册的“识字单元”,童谣学习从大人陪着学到利用童谣自主识字,这是一个稳步提升的过程。童谣凭其自身特点,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培养良好的心智,锻炼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感受汉语的魅力。

    (一)厚重文化色彩

    童谣是一座桥,联结了传统文化与孩子们的生活。在诵读的过程中,儿童会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为传统文化的教育奠定基础,拓宽低段学生的知识视野。如《剪窗花》《春节童谣》等介绍了传统手工艺和我国的传统节日、习俗等。

    (二)丰富识字资源

    二年级上册和下册的童谣都被安排在了“识字单元”,因为很多的童谣蕴含着丰富的识字资源,例如《神州谣》辅助学生认识“州”“涌”“峰”“耸”“隔”等字,会写“州”“岛”“峡”等字。

    (三)激励真实兴趣

    一些童谣短小押韵,非常适合学生的诵读与模仿,降低了语言学习的难度,易于低段学生接受。像《摇摇船》《小老鼠,上灯台》是许多孩子耳熟能详的,这样的童谣音律感强,读来朗朗上口,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趣现生活常识

    童谣还是一种融合了许多知识的文学形式,常常会教给学生一些简单的知识,例如《谁会飞》中告诉学生“鸟会飞、鱼会游、马会跑”,还形象地说明它们怎么飞、怎么游、怎么跑。

    二、汲水:多元诵读促进发展

    根据上述特点,结合现在的童谣教学现状,笔者在课堂上进行了一些阅读实践,以期将童谣教学落到实处,让学生在读中能够真正地体会到童谣带来的趣味、知识味、文化味。

    (一)活练诵读,习语言促思维

    童谣的韵律非常适合诵读,除去普遍的诵读方式外,笔者特别关注了童谣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创设情境让孩子们能够读出真正的童谣味儿。

    1.感官辅助,抓特点习语言。

    与一些诗歌、儿歌类似,童谣的朗朗上口其实与叠词、押韵等语言现象、规律有关。笔者在教学《摇摇船》时,就引导学生关注“摇”“桥”“宝”“包”“糕”这些字,学生对于这些韵脚稍稍读重一些,童谣味就显出来了不少。

    在关注特点的基础上,再用感官配合朗读——点头、拍手、跺脚,读出童谣的韵律。如教学《传统节日》《剪窗花》,可以让学生拍着手读、拍着桌子读;《谁会飞》是问答形式的童谣,可以让同桌互相看着对方,一人问一人答,当看着别人表情时才能感觉什么是问,什么是答。

    2.情境依托,品味读促思维。

    叶圣陶先生:“读书心有境,入境时为亲。”低段孩子因自身知识面的局限、语言的匮乏等问题,对于一些童谣似懂非懂。比如《剪窗花》,部分孩子就以为只是简单的剪纸。因此在教学时,笔者创设了过年的情境,播放音乐《过新年》,营造年味氛围;接着展示各类窗花图片,学生通过欣赏评价感受剪窗花作为传统文化的魅力;最后和老师一起读,与伙伴合作读,用不同的形式朗读童谣,真正体会“我”跟着奶奶剪窗花时的喜悦之情。

    (二)群谣共读,扩眼界提素养

    赵志祥老师的童谣群文阅读,以《传统节日》为例,通过趣味问答的方式串讲了《过年啦》《过新年》《贴窗花》《年谣》,在讲解的过程中还展示了十二生肖、乞巧节等中国传统文化,学生课堂上学会的已不单单是诵读,还有童谣中浓厚的传统文化。

    1.读群谣,扩眼界。

    在赵老师的启迪下,笔者在教学《剪窗花》时,也翻阅了一些资料,选择了一两首适合学生诵读的童谣,学生通过共读发现剪纸的妙处,感受到剪窗花这一传统手工艺带来的美感,体会到了我国民间习俗的趣味。在教学《传统节日》时,我们还可以就一些传统节日搜集童谣,像《盼年》《中秋节》《小月饼》《捏元宵》等都非常适合群谣阅读。

    2.品趣味,提素养。

    有些群谣阅读还是极具趣味的,就像《摇摇船》《小老鼠,上灯台》是孩子们从小耳濡目染的,有些还极富我们慈溪的地域特色。因此在教学时,我将《打荞麦》《郎郎郎》也进行了展示阅读。

    《打荞麦》:一萝麦,两萝麦,三萝四萝打荞麦……

    《郎郎郎》:郎郎郎,骑马到低塘,低塘一头碰……

    这样的童谣教学突破了局限,打开了学生的眼界,一些融合地域特色的童谣贴近学生生活,极大地调动了他们阅读与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有了课内学习的基础,学生还能活学活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童谣,实现素养的整体提升。

    三、破竹:创编童谣延伸学习

    《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学生要求“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笔者认为童谣不只是简单的诵读,它也是低年级孩子迈向写话的推动力。教师要“从学生中来,并且高于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应抓住各种机会,可模仿、可整合、可创编,让童谣教学不局限于课堂。

    1.整合汇编。

    如一上多个语文园地中提到了“笔顺规律”,笔者试着引导学生编笔顺童谣,方便记忆。在师生的合作下,我们整合汇编了一首《笔顺歌》:写字笔顺真有规律,先横后竖先撇后捺,先上再下先左再右,先写中间再写两边,先里后外最后封口,一笔一画要写整齐。

    2.创意续编。

    在充分诵读后,学生往往能够模仿着所学童谣的样子进行续编。笔者在教学《谁会飞》时,有意识地渗透不同动物的动作。

    【教学过程】

    师:小朋友们还喜欢什么动物?

    生1:我喜欢小兔子。

    生2:小兔子特别可爱,蹦蹦跳跳的。

    师:哦——小兔子跳起来什么样啊?

    生:两只耳朵一甩一甩的,后脚用力蹬,一蹦一蹦的。

    在经过这样的对话教学后,到了最后的创编环节,一些孩子就续编了一节有关小兔子跳的童谣。其他孩子得到启发后,也创编出了许多有意思的童谣,读来也极富童趣。(下图)

    3.全新创编

    儿童作家曹文轩指出:“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来源于童谣。”笔者在教学《青蛙写诗》时发现,这首儿歌将枯燥的标点学习用有趣形象的水泡泡、小蝌蚪、一串水珠来表示,几次有意思的对话让孩子们明白标点符号的作用。教着教着,我想这不也可以创编成童谣吗?于是,在第二课时的最后,我与孩子们一起合作着进行了一次全新的改版,还融入了“问号”的学习,改变“童谣—童谣”的模仿模式,实现了“课文—童谣”的创编跨越。

    句号像个小圆点,它一出现话说完;小小蝌蚪来停顿,句子中间它可安;

    六点就是省略号,表示意思还没完;问号像个小耳朵,疑惑不解找它玩。

    低年级学生正值语文的启蒙期,学习童谣的意义是非常大的。我们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整合式的群文阅读、有提升有层次的创编让童谣的学习变得更具实效性,让儿童在学习童谣的过程中不断丰富语言,发展思维,学会表达,提升审美能力。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