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海小李聆烨同学和施一公互动。 记者 俞素梅 摄 |
“我是一名结构生物学家。结构很好玩,物体的结构决定物体的用途和功能。比如,这间教室的结构决定了它可以坐多少个学生。所以,搞清楚物体的结构,才能明白它的功能,进而改善它的功能……”近日,中科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全省中小学生上了“科学第一课”,宁波市海曙区海曙中心小学502班的李聆烨同学还在课堂上提了个问题,得到了施一公的耐心解答。这也是“百名科学家进中小学课堂”的第一课。 □现代金报 | 甬上教育 记者 俞素梅 实习生 陈可儿 通讯员 李晨 “百名科学家进中小学课堂”是2022年浙江省教育厅组织开展的全省视频直播课程,是省域层面为落实中央“双减”精神而着力打造的浙江省中小学德育大课堂和科普大讲堂,主课堂设在浙江开放大学,分课堂覆盖全省小学4—6年级学生和初中、普通高中、中职学校所有学生,课程设置为“一月一课”。所有科学家授课视频资料将作为公益教育资源,通过“之江汇”教育广场的“百名科学家进中小学课堂”专栏,面向全国全社会免费开放。 “150年前的留美幼童为何要出国?”“20世纪初的孩子们是怎样在战火烽烟中艰苦求学的?”当天,施一公通过讲述革命先驱、科研先辈的奋斗故事,主讲了以“少年中国说”为主题的“科学第一课”,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是什么,告诉学生怎样才能学好科学,并勉励同学们学好科学,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授课过程中,施一公还回答了全省学生的种种提问。海曙中心小学502班的李聆烨同学很荣幸获得了提问机会。她问施伯伯“小学生应该怎么做才能成长为一名像您一样优秀的科学家”,施一公笑了,“这也是很多优秀小学生想问的问题”,他告诉李聆烨,“现阶段就是好好学习,我所说的学习,是勤思考、勤发问,接受知识的时候多问个为什么,用一种批判性思维和眼光去看周围的世界,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施一公希望小朋友们现在打好基础,扎实地学好知识,“这是成为科学家的必经之路”。 海曙中心小学副校长叶华永说:“希望通过‘百名科学家进课堂’课程,增加学生与科学家线上互动交流的机会,培养爱探究、敢挖掘的学习品质。我们还将利用这个机会开设多门学科拓展课程,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