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孩子们观摩手工弹棉花做棉被全过程,赞叹连连。学校供图 |
本报讯(现代金报 | 甬上教育 记者 樊莹 通讯员 洪黎明 符迪飞)棉被曾经是家家户户必备之物。在20年前的街头巷尾,经常可以听到弹棉花时发出的“嘭—嘭”声,如今这门古老手艺在我们身边已经不多见了。 手工棉被究竟是怎么加工的?近日,余姚市小曹娥镇中心小学和余姚市东风小学教育集团东江校区金蝴蝶中队爱心小分队的孩子们,在家长、老师的陪伴下,来到七旬老手艺人阮能明的家里,寻访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观摩手工弹棉花做棉被的全过程。 棉杆、棉弩、棉锤、碾盘……一进阮爷爷的家里,孩子们便发出惊叹声。尽管很多工具都叫不上名字,看起来也有些老旧,但孩子们都很感兴趣,围在一起仔细研究。 “这些家当跟了我50多年,特别是这个碾盘,是直接从桕子树上锯下来,而不是拼接的。之所以用桕子树是因为这种树做成的碾盘平面有无数个细孔,在碾棉被时,碎棉絮就会被吸进去,使棉被更平贴耐用。”阮爷爷耐心介绍。孩子们难以置信,靠着这些工具,一堆棉花可以变成温暖的被褥。 只见阮爷爷把一条特制的腰带套在腰上,竹子做的棉杆插在后背、挂着木制的棉弩,棉弩两头系着一根牛筋做的弦,手拿棉锤“铮、铮”有声地把棉絮弹松,理清丝缕。 紧接着,阮爷爷又将弹好的棉花摊放在一块大木板上,一层一层地加厚,并按一定的规格铺好,用筛子轻压。随后和帮手一起加网固定,抓住一头棉线后,就把竹竿伸向对面,对面的人接过棉线,比划好长短,顺势把棉线扯断,动作有条不紊,行云流水。 “待这些工序完成后,最后便是揉棉,让棉花和纱网紧密交织在一起,起到固定作用,这样一床棉胎便完工了,并将四边封死和反复加压。到此新的一床棉絮算是完成了。”阮爷爷边说边用木制磨盘,在上面使劲来回碾压,使之服帖,厚薄均匀,棉被成形。“好像变魔术一般!”孩子们兴奋地鼓起掌来。 尽管现在被子种类越来越多,被子制作方式也越来越多元,很多弹棉被的师傅都改了行,学这行的学徒几乎已经没有了,但阮爷爷和老伴一直坚持着。孩子们感悟道:“弹的是棉被,守的是情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