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鄞州区姜山镇丽水小学 唐银磊 自古以来,勤奋就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与之相对应的懒惰则为大部分人所不齿。可是我们发现,学校里“惰性”的学生不在少数,做什么事都不积极、不主动、不勤奋。老师们会发现,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的总是个别几名同学,而更多的人懒得动脑思考问题。 学生的“惰性”成了学习中很大的问题,而且是众人关注的问题。于是,笔者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把“惰性”与作业的关系作了深入研究,反过来研究“惰性”心理对学生作业的正面效应,巧用“惰性”来提高学生的作业效率,很大程度上帮助了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甚至对学生的成长和我们的教学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对作业惰性学生的“诊断” 1.贪玩懒惰型。 笔者把由于过分爱玩而影响作业的学生叫做贪玩懒惰型的学困生。 这类学生生性好动,十分好玩;智力正常,但缺乏学习动力;他们不善于用理智支配自己的行动,且意志薄弱,易于盲目地接受同伴的邀请或参与不良的社会活动。尤其是一坐下来做作业,就心情烦躁,急于求成,恨不得一口气把作业做完。 2.依赖懒惰型。 笔者把由于过度依赖父母、教师及他人而影响作业的学生叫做依赖懒惰型的学困生。 这类学生婴幼儿时期,家长们当小皇帝小公主的养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劳动教育及其匮乏,劳动意识非常淡漠,什么都不用,什么都不用想,被动的生活导致了被动的学习,可是要想学到知识就必须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不做不想什么都学不会,在班上、在同龄人面前,他什么都不会就会失去自信,久而久之就会放弃学习。 3.厌学懒惰型。 笔者把由于产生厌学情绪而影响作业的学生叫做厌学懒惰型的学困生。 这类学生的厌学很大原因是由于教师造成的。有些教师认为,作业量与教学效果成正比,学生作业做得越多,所学知识就掌握得越好,从而忽视了作业的质量和学生的心理。学生在思想上,没有体会到做作业的意义,感到只是被动做习题,成了做题的机器;在行动上,部分学生已表现出厌烦作业,产生厌学情绪,特别是后进生感到负担过重,没有耐心去认真完成,就随便做做,抄抄交差了事,有的干脆不做,任凭处置。 二、对作业惰性学生的“医治” 1.“青蛙效应” 疗法: 提高“贪玩懒惰型”学生的作业效能 面对“贪玩懒惰型”的学生,如果老师只是一味说教,不去理会他们爱玩的天性,急于灌输学习是何等的重要、目前应如何搞好学习等教育思想,或实行强制的教育管理措施,只能是物极必反,收效甚微。但如果循序渐进地把握好让他们学与玩结合的度,采取逐步加量、逐步加压的教学方法,在变相促进他们完成必要学习任务的同时,又改变贪玩的习性,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笔者巧用小学生讲义气、守信用的特殊天性,试行“君子协定”法,投其所好。通过与那些爱玩且懒惰的学生交朋友、一起玩耍,建立师生感情,让他们从心里认可你。然后采取逐步加码的方法,约定今天如果你上课学习积极、主动、认真,并且能够完成课堂上老师交给的各项学习任务,你今天就可以少做或免做作业。“君子协定”法试行后,那些平时喜欢上课开小差、有意捣乱的学生渐渐变得认真多了,并且能够做到完成课堂上学习任务的90%。其他学生也怕因违反“君子协定”而要做课外作业。这种策略的实施,大大提高了学生课堂作业的效能,特别是几个“玩王”的成绩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2.“惰性根源” 疗法: 提高“依赖懒惰型”学生的作业效能 “依赖懒惰型”学生的懒惰不是一天形成的,也不可能一下子改变,学校的力量更是微不足道。解铃还需系铃人,家长必须承担更多的责任。 班里的小王(化名)家长非常重视孩子的学习,误以为孩子成绩不好是学习时间不够造成的,所以千方百计为孩子节省时间,不让孩子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可是,小王的成绩一直不理想,甚至出现了厌学情绪,作业拖拖拉拉,成了典型的“依赖懒惰型”学困生。在学习上找不到成就感,别的事情又不做,所以他没有快乐的源泉,整天闷闷不乐。 于是,笔者与小王家长沟通合作,从家务劳动着手,要求父母和孩子共同承担家务劳动,来培养孩子责任感,在劳动中找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从而改善孩子的懒惰习惯。比如家长和孩子共同打扫房间,当大家共同动手把地板、桌面彻底清理之后,孩子充分体验到了劳动给自己和家人带来的幸福和快乐。经过一学期的实验,小王不但养成了较好的劳动习惯,能主动承担班里的事务,主动帮同学做事,锻炼了自己,还得到同学的尊重、老师的表扬,非常快乐。更可贵的是他学习主动性大大提高,能按时完成作业,在期末考试中得到了好成绩,在班级里形成了有效的榜样示范作用。 3.“欲擒故纵” 疗法: 提高“厌学懒惰型”学生的作业效能 针对“厌学懒惰型”学生的作业惰性心理特点,改变教师布置作业的方式是提高其作业效能的关键。 笔者所带班级四年级第一次作业,班里45人,只交了35份,其余的,怎么要也不给。以后每次都如此。啥招都试过,没用。不跟这几个学生要吧,下次一定会有十五六个不交;要吧,他们怎么都不交,纯粹自讨没趣,真是说不尽的辛酸和无奈。 后来,笔者从学生不交作业的原因入手,降低作业的难度,减少作业数量(但是不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搞“一刀切”的分层作业形式,因为这样会让这些学生产生自卑心理),课后跟他们交谈,迎合他们的作业“惰性”心理,让他们选做要完成的作业当中的一部分,然后教师采用盯梢似的方法,盯着他们要,或者干脆就看着他们做,再加些鼓励,逐次有目的地加大作业的强度,如此时间一长,他们见老师对完不成作业的同学不算完,慢慢地也都完成了。对这部分学生要有耐心,要迎合他们的心理,诱导他们按时交作业。这样老师会辛苦一些,不过收到的效果还是不错的。 另外,针对这类学生作业的心理,笔者在布置作业时站在这些学生的立场上,采用变化作业方式,引导学生设计“偷懒作业”,使学生对作业产生亲近感,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作业效能。 比如,在布置作业时故意布置强度和难度大的作业,这时学生就会流露出畏难情绪,趁此时机笔者以同情、理解的口吻告诉学生,要不今天由你们自己设计“偷懒作业”吧。此时,学生就会感到新鲜,又会对作业产生亲近感。接下来宣布设计“偷懒作业”的规则:设计的作业内容要紧扣本次的学习内容;设计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多一些开放性的题型,可以看看书报、打打电话、观察社会与自然等,让听、说、读、写与谈、唱、画、做等多种形式相结合。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即巩固了知识,也释放了作业的压力。接下来再引导学生回过来选作《作业本》中自己认为重要的内容,这样学生在愉悦的情绪中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了作业的效能。笔者印象最深的要数一次题为《懒惰》的开放式作文,孩子们各显神通,收到了意外的效果。一个平时看到作文就不做的学生竟然给我玩了一个校园幽默:批改作文本时,打开他的本子,看到第一页是空白的,第二页又是空白的,翻到第三页,上面写着:“这就叫懒惰!”看到此笔者真是哭笑不得,但却从中感受到了,通过这种作业形式,孩子们找到了自我价值,开始动脑筋做作业了。后来,在笔者引导下,他每次作文都有进步,且再也不怕作文了。 三、对作业惰性学生的“疗效”分析 本阶段的研究,使笔者对作业惰性学生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根据形成惰性的原因把他们分成了“贪玩懒惰型”“依赖懒惰型”“厌学懒惰型”等三类学困生,并且在实践研究过程中通过“青蛙效应”“惰性根源”和“欲擒故纵”等疗法对以上三类学生“对症下药”,使他们对作业的惰性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改变,甚至让他们与“勤奋”交上了朋友,成了知己。 因此,对于某些由于“惰性”而影响了学习的学生,我们不可能要求他立即改掉,应研究学生个性特点,尊重教育规律,实施科学管理,恰当适用激励措施,以发展的眼光关爱孩子、鼓励孩子向自己的坏习惯发起挑战。同时,不要害怕他们的缺点出现反复,只要教师有爱心、有恒心,并运用恰当策略,一定有希望培养出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使每一个孩子的潜能,得以尽可能的发挥,实现人生的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