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基层教师课程教学设计如何突破原有模式?大家又有何心得体会?近段时间,《明州教育》专栏联合宁波市教育局教研室,对此开展论文征稿。经审稿委员会评审,现刊出其中部分优秀论文,供各位老师结合实际学习借鉴。 宁波市鄞州区堇山小学 朱振伟 “双减”政策出台后,如何真正实现“提质育人”?广大教师要守好课堂这一主阵地。作为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应如何在课堂教学落实减负要求的同时,保证课堂教学效果,这对笔者提出了一定的挑战。要想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做好“增值”,实现减负目标,应该明确“增”什么和如何“增”这两个问题。本文重点探讨小学信息技术“增值课堂与减负学习”的教学策略,从教学方式、问题设计、以及创设情境三个方面出发,希望能够为“双减”政策的落地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增加立意的高度,创新课堂教学方式 增加立意的高度,即:教师站位要高,重视课堂教学质量,并从立德树人与提升素养两个层面思考开展课堂教学活动。 为了打造“增值”课堂,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需要对课堂上的低效行为进行深入分析,并积极创新教学方式。以“信息的收集与利用”这节课的教学为例,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并结合“信息搜集和利用”设计出相应的学习任务。 例如:在学习信息技术以后,你们掌握了哪些方法搜集信息呢?对于提问的问题,要求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并做出回答。在思考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实践过程做出回答,一部分学生主要是利用网络环境处理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通过链接分享、复制粘贴文字等方式搜集信息。还有一部分学生则是利用网络设备搜集信息,比如:截图、屏幕录制视频。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由于学生的目的不一样,所以回答问题的方式也不一样,个体差异性能够为活动的开展提供不一样的视角。通过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增加立意的高度,提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果。 二、增加问题的深度,引领学生深度学习 要提升问题设计的有效性。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思维水平与学习能力明确教学的重难点,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什么样的问题最有价值。通过设置有层次性的问题链,帮助学生搭建出一个思维体系,进而引领学生走向深度学习。 首先,利用有深度的问题,帮助学生明确每节课的学习目标。例如:谁知道应该怎么使用计算机来画画呢?画完以后要怎么如何进行配色和着色呢?这样的问题设计,是围绕着绘画和如何绘画展开的,通过这些问题,学生可以更快地了解到这节课的学习重点是使用计算机绘画。 其次,设计关键性问题,帮助学生把握核心内容,每一节课都有关键的知识点,在学习知识点的过程中,都是层层递进,逐步深入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对此,教师要注意实践性教学内容的设计。比如,教师可以设计如下的问题,“谁知道计算机是如何打字的呢?”学生可以很快地回答:计算机是通过键盘打字的。师:使用键盘打字,那么我们所使用的打字方法是什么呢?常用的打字方法有哪几种呢?学生:常见的打字方法有拼音输入法、五笔输入法。利用这种层次性的关键问题设计,引领学生掌握一种基础的打字方法。最后,教学评价环节中使用基础的提问方法引领学生进行反思,评价环节可以帮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一方面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对此,以“文件与文件夹的使用”为例,教师可以设计如下的教学活动: 师:我们今天学习了哪些内容呢?谁可以总结一下呢? 学生:今天我们学习了文件夹与文件夹的使用,我知道怎么来新建一个文件夹。 师:那么在我们新建文件夹以后需要做什么呢? 学生:我们需要给文件夹命名,并把创建的文件夹排列好。 通过这样的提问,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构建出一个思维体系,实现“增值”课堂的教学目标。同时,教师的适当引导,可以降低学生的学习负担,帮助学生高效学习与巩固。 三、拓宽思维的广度,创设自主探究情境 拓宽思维的广度,教师并非知识的搬运工,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需要以学生的长远发展为目标,深化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创设出一个能够自主探究的情境,进而培养学生的多元能力。另外,增加学生思维宽度,引领学生学会迁移和变式,进而帮助学生逐步从应付式的做题到解决问题的转变。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组分享,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参与进来。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引领大家进行作品共享分组,并选派出一位代表,主要负责组内成员的探讨活动。小组代表需要对成员的分工与作品进行总结汇报,让学生在欣赏自己的作品时,加深对所创作作品的认知。以学习scratch画笔为例,需要设计出一个具有创意的正多边形,教师可以尝试引导学生先完成正三角形和正四边形的学习任务,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修改转弯角度,此时,有部分小组的学生修改成一样的参数,还有一部分学生则把转弯度数改变成其他的角度,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探索出很多画多边形的办法。大家能够在共享的过程中传递创新思维,能够提升课堂的教学质量,从而利用具备创客特色的作品,让课堂的整合与分享过程更加有活力。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基于创客思维开展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活动,多数时间都应该应用到创作作品方面,只有进行共享和展示,才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再创作的热情。因此,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一个相应的平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同时也可以利用朋友圈点赞的方式,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综合点评。 结束语 综上所述,构建“增值”课堂,并不是增加教师或学生的课堂负担而在于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增值”课堂是否有效果,需要教师及时给予精准的评价反馈。需要注意的是,评价反馈并非用于筛选学生,而是发挥评价的诊断与激励作用,通过评价促使学生成长与发展。为了推进“双减”政策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落地,教师应进一步探索课堂评价方法的创新,以此来构建出一个高效课堂,切实实现“减负学习”的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