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金报视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2年03月11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学毕业生
“慢就业”:
为何从容
多少无奈

社会学者: 期待“慢就业” 早日变成“满就业”

    又到一年毕业季,更是求职季,毕业生们或四处投简历参加招聘会,或考公考研考编,都为自己的目标而奋斗。

    但是,近年来,在高校应届毕业生中,悄然出现“慢就业”一族。这些大学生毕业后既不打算马上就业也不打算继续深造,而是暂时选择游学、支教、在家陪父母或者创业考察,慢慢考虑人生道路。

    大学毕业先“慢就业”,你真的想清楚了吗?

    □现代金报 | 甬上教育

    记者 李臻 王冬晓

    实习生 项睿铖

    故事 

    “上岸”前想尝试更多可能性

    连日来,记者随机采访部分宁波高校应届毕业生,状态各不相同。

    “华东师范大学的复试分数线还没出来,不过正在准备了。”读新闻与传播专业的黄同学拿到了研究生考试成绩,不确定自己能否“撞线”成功。但她每天按部就班读书学习,为复试做准备。在分数线没有下来之前,黄同学只能沿着“考研”的主线往前推进。

    “对照去年的分数线,一半一半吧。”黄同学也和家人商量过,考不上就“二战”。有了这个小目标,黄同学的心态稳了。她并不着急就业,而是想尝试更多可能性。

    “想去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到互联网大厂、新媒体平台实习,像B站(哔哩哔哩)、小红书这些,去感受下不同媒体的工作状态。”黄同学也在投简历,但并不是“广撒网”,她更像在选择某个“奇妙乐园”来一场沉浸式体验。

    “找不到心仪的实习单位,就到外面看看,给自己放个假。”黄同学说,父母的支持,让她有能力选择“慢就业”,她觉得“慢就业不是逃避就业,而是规划人生,找到兴趣所在。”

    就业迷茫的她在服务社会中成长

    “我拿到了澳大利亚的working holiday visa (打工旅行签证),年底或将成行。”胡燕超是浙大宁波理工学院物流管理2014届毕业生。8年来,她去坦桑尼亚做过志愿者,爬过乞力马扎罗山,在青藏公路上捡拾垃圾,也在青海长江源看过斑头雁……有人说,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背后是“实力”加持,但她的旅行,只有热爱。

    在国外,慢就业是“gap year”(间隔年),不少西方青年在升学或毕业之后、工作之前选择过“间隔年”,用于实习或者旅行。

    2014年毕业季,身边同学都在忙着考研、考公、找工作时,胡燕超到厦门半工半游,住了一个月。“当时挺迷茫的,喜欢做的,能力又不够,感兴趣的方向,在实际工作中有较大区别。”胡燕超走到了人生岔路口。

    到厦门一个月,她一边打工一边游历当地风土人情。“在环海公路上散步,吹着海风,我的心沉静下来。”一个月后,胡燕超回到宁波,找了一份旅游相关的工作。

    2016年,某国际公益组织招募非洲志愿者,年龄卡在24周岁。“那年我恰好24岁,心里有个声音,一定要去,不去就没机会了。”胡燕超辞职参加坦桑尼亚的公益行动。“父母不支持,认为我不务正业。”胡燕超说,一路走来没向家人要过钱,靠自己实现一个个心愿。

    胡燕超带着两年工资踏上非洲,和来自全球的小伙伴开展了为期40天的公益行动和远足探险,给当地学校改建厕所,普及卫生知识等。回国后,胡燕超以志愿者身份在青海省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的长江源保护站工作一个月。

    在参与志愿行动、服务社会中,胡燕超不断成长,也把人生小目标定在了“走出去看看大世界”。之后,她来到北京依然从事旅游行业相关工作,如今拿到了澳大利亚打工旅行签证,虽然受疫情影响还有各种变化,但胡燕超希望能尽快实现这个人生的小目标。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