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金报视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2年03月11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大学毕业生
“慢就业”:
为何从容
多少无奈

社会学者: 期待“慢就业” 早日变成“满就业”

    数据

    2%大学生未来有“慢就业”打算

    记者同时在宁波各大高校大学生中发放关于“慢就业”话题的问卷调查。透过大学生们填报的选择项,背后的数据颇为耐人寻味。

    本次参与调查的近200人中,男生占43%,女生占比57%。这些大学生中,77%的同学对自己所学专业感兴趣,23%的学生表示不大感兴趣,而在问是否考虑从事与专业对口的工作时,其中83%的大学生回答“是”,17%的同学表示“否”。

    在“毕业后,您对未来的打算?”一栏显示,50%同学选择“升学”,48%选择“应届就业”,而2%选择“慢就业”。50%人群有升学计划,很符合近年来考研热、专升本热等社会趋势。此外,2%的大学生有慢就业的打算,说明“慢就业”在年轻学生中存在一定的接受度。

    如何看待“慢就业”这一现象?38%选择“支持,能够比较好利用毕业后的一段时间沉淀自我规划未来”,49%选择“中立,有些茫然,觉得慢就业和直接就业差别不大”,另有14%选择“反对,认为慢就业其实就是就业形势困难下形成的新‘唬人’概念。”

    在调查问卷中,请答卷者回答了“慢就业”的原因,这是一道多选题。结果显示,选择经济环境的有86%,选择全球疫情的有60%,其他,选择身体健康的26%,亲友建议的22%,家庭经济状况的48%,婚恋的12%,同学去向的21%,个人规划的77%。这组数据显示,经济环境、个人规划、全球疫情、家庭经济状况是大学生们选择慢就业的主要原因。

    “如果您选择慢就业,这个阶段您会怎么安排?(多选题)”对于这个问题,选择“好好休息”的有30%、游学的有30%、支教的17%、在家陪父母的31%、进行创业考察的37%、备考研究生的35%、备考公务员的37%。这组答案就很有意思,显示出“慢就业”这段时间内,这个群体多元化的生活选择。

    师长

    “慢就业”也要有明确目标和行动

    记者进一步采访其中的十余名宁波应届毕业生,包括本科和高职院校。

    专升本、考研、考公、实习就业是应届毕业生的主流选择,也有学生根据家庭和个人喜好,选择创业,或是沉淀自己,重新规划人生方向。

    在专业对就业的影响中,记者也观察到,专业和职业匹配度高、人才培养定位精准的专业,其毕业生的就业积极性更高。

    “我们这个班35人,专升本上来,很拼的。也有学生,家里做生意的,人家回去接手家族企业,不用找工作。还有的就是想创业,不着急找工作。”宁波财经学院2020级视觉传达班班主任王老师介绍今年毕业班的就业情况。

    浙江药科职业大学的陈老师,长期从事学生工作。他发现,近两年受疫情和全球经济形势影响,就业压力增加,有学生“慢就业”“懒就业”,做neet族(啃老族)。

    “我们江浙一带经济发展水平高,家庭条件比较好,家里也没给孩子太大压力,缺乏目标和动力的毕业生就在家里,借口考公、考研,书也没怎么读,工作也不找,说是慢就业,其实是懒就业,逃避就业。”陈老师为此专门在个人公众号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解析这种现象。

    陈老师认为,缺乏目标和行动的“慢就业”,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规划人生”“找到热爱所在”“实现人生价值”,而是一种恐惧和逃避就业的心理。

    “有的学生毕业在家一待就是两年、三年;还有的,不停换工作,说是找不到喜欢的工作,有可能是承受不了职场压力,逃避就业。”陈老师说,高校最后一年,会给学生提供实习岗位,也会留出时间让学生自主选择升学,或是就业。“这其实给到了学生思考未来人生方向的时间,也有试错、重新规划职业方向的时间,如果毕业之后较长时间里仍然处于游离不定、目标不清晰的状态,没有积极的思考和行动,家长要注意了。”

    社会

    看重综合能力,但要警惕“慢就业”

    “对于有‘慢就业’经历的大学生来应聘,我首先会在心里打个问号。”张先生是宁波市一家中型企业的人力资源部经理,他在招聘员工时遇到过“慢就业”的毕业生。

    张先生说:“我会问这个应聘者在这段空窗期做了什么,具体了解下他的这段日子经历,不过,只要他说得清楚,这个问号也就打消了。毕竟我们最看重的是应聘者的综合能力,只要能力强,有专业素养,这样的人才我们是欢迎的。”

    但是,在采访中,多位专家提醒大学毕业生一定要警惕“慢就业”。

    大学生为啥要警惕“慢就业”?

    宁波市一所高校学工部负责人分析其原因:“失去应届毕业生身份,错过校园招聘良机:国家鼓励为大学生解决就业问题,大量政策及职位是只针对应届毕业生的。”

    “慢就业”遇到“就业难”,容易雪上加霜:教育部在2021年年底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2022届高校毕业生人数预估为1076万人,同比增长167万,增量和规模都创下了历史新高。另外因疫情影响,最近两年的海归留学生越来越多,导致高校毕业生又多了一个实力强劲的竞争对手。

    社会学者意见

    期待“慢就业” 早日变成“满就业”

    近年来,“慢就业”人群不断增加,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决定了他(她)不想就业家长也奈何不了,经济上即使有压力往往也不至于立马强行硬逼着子女出去找工作;另一方面,一些毕业生在校期间自身并没有对未来的职业生涯进行提前规划,以至于不知道自己适合干什么工作;此外,虽然如今的高等教育已经由大众化走向了普及化,但毕业生仍然不太愿意深入真正的一线岗位去就业。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一名大学生毕业后不就业,表面上看,这只是他个人的事情,与其他人没什么关系。但实际上,大学毕业生应该就业也可以就业而选择不就业,自愿进入“慢就业”生活方式,有些甚至直接“躺平”,这既造成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也给家庭和社会带去了担忧和不安,更不应该成为新时代青年一代的人生态度。

    当“慢就业”成为一个群体现象时,就更加值得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了。高校要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方式上加大改革力度,面向经济社会主战场培养人才,要引导帮助学生尽早树立职业理想,明确职业规划;大学生和家长应理性看待今天的“大学生”这一身份,要降低就业期望值,学生毕业后即使不及时就业,也应该积极投身社会、接触社会,比如参加志愿服务、开展社会调查、开展游学游历、做些临时性兼职活动等,以增长见识,增加阅历,为后续直接就业做些准备;政府和社会要创造更多合适的就业机会和岗位,营造更加友好的适合大学生创业的环境和条件。

    我们期待,“慢就业”早日变成“满就业”。

    朱美燕

    宁波工程学院人文与艺术学院党委书记

    金报评论

    正视“慢就业”背后的 多重诉求

    升学、就业、创业,在他们的同龄人抓住毕业季最后的时光,规划着走出校园后的人生阶段时,或许无奈,或许放松,他们中的一些人,选择“慢一慢”“缓一缓”,暂时将“毕业去向”这一在以往看似“必填”的项目上留个白、腾个空,在梦想没有达成时选择暂时休息。

    “慢就业”这个词,也开始进入人们视野。那么,“慢”究竟是为了蓄势待发,暂时求得与自身、与心灵和解的缓冲之需,还是拖沓延宕、回避现实的消极之举?

    然而,必须正视的是,“慢就业”现象的背后,折射出了当今大学毕业生的一种就业困境和焦虑。不可否认,在“慢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中,确实存在一些人好高鹜远、眼高手低。但是,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却是迫于无奈。由于就业门路狭窄,专业不对口,以及劳动报酬严重偏低,让他们在人生抉择的十字路口迷茫和徘徊;别看他们在啃老时,表现出一副无所事事、悠闲自得的样子,其实,学成之后,不能找到适合的就业岗位发挥才智,感恩父母,奉献社会,回报祖国,他们的内心深处,隐藏着比父母更大的焦虑感和痛苦感。

    事实上,如今就业观念发生了根本变化,人们在择业时,更多的是考虑专业对路和薪酬合理。

    可见,面对“慢就业”现象,需正视其背后的多重诉求。这就要求,对于大学毕业生“慢就业”现象,我们一味地质疑和指责,是徒劳无益的,更不能视其为“读书无用论”的范本,去教育和误导孩子,应给予“慢就业”者更多的宽容和理解。特别是,“慢就业”还需一个“慢环境”。国家和地方要采取更多的措施,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专业对口、薪酬合理的就业机会。更重要的是,要落实普惠政策,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缩小行业差距。只有这样,不仅大学毕业生“慢就业”现象会逐渐消失,更会换来全体国民安居乐业,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汪昌莲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