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宁波诺丁汉大学的“诺丁鸭” |
 |
宁波大学白鹭 |
 |
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镜我湖上的黑天鹅 |
 |
宁波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大白鹅走进课堂 |
春天来了,万物萌动,高校校园里隐藏着一些“萌宝精灵”,成为校园生活灵动快乐的一部分,诺丁鸭、黑天鹅、小鹭鹭……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盘点下这些可爱的团宠吧。 □现代金报 | 甬上教育 记者 李臻 王冬晓 通讯员 张欣然 崔紫珺 宋超 魏琳 现状 师生对它们宠爱有加 大白鹅听教授讲明清小说 在宁波大学,和春天一块儿来的不只有繁花和暖阳,还有风华路818号的“原住民”——白鹭。 白鹭极富灵性,懂得择优而栖,不仅对环境要求高,对水质、泥土以及昆虫也“挑剔”得很,白鹭与宁大相互“成全”、相互滋养,宁大良好的生态为白鹭提供栖息之地,而白鹭特有的神韵也赋予宁大无穷魅力。 在宁大,没有被鸟屎砸过的大学生活是不完整的,有热心网友专门在知乎上发起提问“在宁波大学如何优雅地躲鸟屎?”同学们量身定制“天使躲避宝典”,学校也开发白鹭周边产品。 在宁波诺丁汉大学校园中也存在着这样一群生物:成群结队地昂首行进于匆匆赶课的同学之间,在教室窗边接连发出欢愉的“嘎嘎”声……它们便是被全校师生呵护的“团宠”、远渡重洋来到宁诺校园的“校霸”——诺丁鸭。 尽管诺丁鸭凭借其“鸭鸭”的身份被众人熟知,但诺丁鸭的真实身份却并不是鸭子。 从建校至今,诺丁鸭的品种曾经历过一次更换:2018年前诺丁鸭的“真身”实则是灰雁,并以其火辣性格令全校师生“闻风丧胆”,更换品种后的诺丁鸭是被驯化后的鸿雁,性格温和,拉近与师生间的距离,同时学校提出呵护方案,意在鼓励全校师生了解它们、保护它们,共同守护宁诺的吉祥物。 去年年底,为了让六只黑天鹅安心落户镜我湖,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专门在镜我湖心的小岛上,盖了两栋“鹅墅”,每天都会有人定时查看、投喂。 在大家的悉心照料下,其中两只喜结连理,于今年成功孵化两只天鹅宝宝。新生命的诞生,让宁大科院的师生们非常惊喜,萌萌的小家伙们也迅速新晋校园“宠二代”。路过的同学们经常停下脚步,拿出手机拍照打卡。 宁波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鹿鸣河畔,水草丰美。鹿鸣河上,生机勃勃。大白鹅、麻鸭成群嬉戏。 身为团宠,也要有自觉学习的素养,它们循着老师讲课的声音,走进课堂去听明清小说。 鹿鸣河畔生态环境优越,除了已有的鸭鸭鹅鹅们,白鹭也喜欢在这里静听朗朗书声;翠鸟偶现,其他叫不出名字的鸟儿也频频亮相。在这里,各种小生灵相处和谐。 分析 深谙命运共同体意识的 高校师生 对野生动物“温柔相待” 不少大学有着优美的校园环境和良好的自然生态,为一些动物提供了生存空间。远渡重洋来到宁波的诺丁鸭,风度翩翩的黑天鹅生活得很滋润,为了躲避白鹭鸟屎宁波大学的同学们量身定制“天使躲避宝典”,懂得与动物和谐相处、深谙命运共同体意识的高校师生,对这些野生动物“温柔相待”。 “他们和我们一样生机勃勃地活着,享有自由,是大自然的奇迹。”同在一片蓝天下,以一种平等、尊重乃至敬畏的态度善待动物,有助于让人和自然更好地相处。对待动物的态度,折射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尽可能人道地对待动物,关乎人的尊严和道德感。高校作为文明的灯塔,理应成为动物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地。 野生动物成为高校“团宠”,根源于它们满足了人们特定的精神诉求与情感需要。伴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滚滚车轮,许多人长期生活在钢筋水泥建构的“城市樊笼”里,向往田园牧歌、渴望回归自然、追求回归“慢生活”的状态。和“团宠”相处的时光,能够给人们带来心理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愉悦。 物质生活的渐次丰盈,让人们对情感厚度和精神食粮的需求更加强烈、更加迫切。保护野生动物,守卫美丽家园,每一个高校师生既是参与者,也是受益者。“野生动物成团宠”不仅让高校师生从中受益,也提升了学校的口碑与声誉。说到底,校园环境好不好、师生们友不友善,野生动物会“用脚投票”。 对于高校来说,“野生动物成团宠”也是一个教书育人的契机;它不仅有利于地理、生物等相关学科的教学与科研,也有助于其他专业同学们的德育和美育。著名哲学家康德认为,动物是工具,人是目的;但他同时认为残酷对待动物毒害心灵,不利于道德和仁慈;善待动物,减少动物的痛苦,在现代社会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价值认同。从小的地方说,美育就是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发现美、理解美、追求美,让美的精神融入日常生活;从大的地方说,美育就是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从野生动物身上汲取精神力量。 师生们在校园里学习和生活,野生动物在校园里繁衍生息,二者的“美美与共”,本身就是一种动人图景。有了野生动物的陪伴,校园里不仅多了一些生机和活力,也多了一些趣味与快乐。在与野生动物共处的过程中,大学生们也实现了某种意义上的思想净化和精神洗礼。“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当文明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自然会得到应有的激励与回报。黄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