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劳动技能赛项的比赛现场。 通讯员供图 |
105个赛项,45所中职学校的近3700名师生参加,获奖人数1665人……近日,由宁波市教育局、宁波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宁波市总工会联合举办的第十六届宁波市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技能大赛落下帷幕。 受疫情影响,此次比赛时间虽然跨度大,但丝毫没有减弱师生的参与热情,赛场上的成绩依然骄人,一批能工巧匠脱颖而出。比赛共产生一等奖287名,二等奖547名,三等奖831名。 □现代金报 | 甬上教育 记者 樊莹 通讯员 田荣华 史燕蕾 金牌选手说 “人生就如烹饪,有态度才有滋味” 此次大赛,参赛选手覆盖面广,而且类型多样,从宁波的中职学校(技工院校)、特殊教育学校的师生再到贵州、新疆、凉山、西藏等帮扶生,另外还辐射到舟山等周边地区的中职学校师生。 他们中有的是带着“打磨”过的技能水平和心理素质,第一次走上竞技场;有的即将走出校园走向企业生产线,努力追梦“大国工匠”;有的创新钻研,“玩转”智能制造,不断适应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需求。 代表宁波海洋职业技术学校参赛的吴伟山,获得了烹饪赛项金奖。18岁的他向记者回忆起了第一次上热菜实训课的场景。当时,热菜实训指导老师刘双晴给同学们演示土豆丝的炒制,娴熟的刀工、专注的神情,给吴伟山留下深刻印象。他主动报名参加热菜集训队,成为后备一员,并在第二年作为参赛选手参加了技能大赛,但因为一盘菜没炒熟,出局了。当时,他和老师都哭了。 今年是第三年,所以,他很拼。别人是每天8:30到烹饪热菜室,吴伟山每天早上7:30就到了,一天完成12份土豆丝制作、12份鸡胸肉制作,8场赛项模拟,直到夜里11:00左右才结束训练。这样的生活节奏他整整过了7个月,天天如此,从不间断。 因为每天要站12小时以上,他的膝关节出现了积液,医生建议不要久站。但是小伙子骨子里的韧性让他一直坚持到了最后。他说,人生就如烹饪,有态度才有滋味。 “从迷茫到坚定,技能大赛改变了我” “对未来从迷茫到坚定,从门外汉到内行人,技能大赛确确实实改变了我。”得知自己夺得焊接项目金牌后,慈溪技师学院焊接专业学生史胡溢激动不已。他把自己比作“匠苗”,希望能“以赛促学”强内功,有一天真正成为领域内的技术人才。 去年因眼部不适到医院检查,史胡溢查出了视网膜先天性薄弱脱落。当时,小伙子差点崩溃,因为这可能意味着自己再也不能回到热爱的焊接岗位上去了。后来,在教练陈其涛老师和班主任毛央杰老师的鼓励下,他积极治疗,两个多月后重返训练场。焊枪点火,火星四溅,凭借精湛的技艺,史胡溢在比赛中胜出。 “金牌!”当胜利的喜讯传来,镇海区职业教育中心学校酒店专业的徐心颖和薛鸿乐欢呼起来,兴奋地击掌。对他们而言,这个荣誉是对三年技能学习最好的注释,也是最美的毕业礼物。 比赛前,从酒店实训室练习操作、舞蹈房设计礼仪再到定期进酒店实习……每一个模块都反复地练习,每次练习都会有不一样的问题,需要尝试新的解决方法,尽管过程辛苦,但两个人不约而同地说“很值得”。 赛场上的徐心颖,头发整齐地盘在脑后,平缓的语速无不体现着自信与沉稳。薛鸿乐一身黑色的制服,整洁得体,接待落落大方,给评委留下深刻印象。成功的那一刻,两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大赛特色 人人有项目、个个能参赛 为了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今年,大赛设置了植物造型、劳动技能、职业生涯规划、书法等生活化的赛项,搭建了“校-县-市”三级技能竞赛平台,形成“师生同台竞技、技能才艺并重、人人有项目、个个能参赛”的大赛特色。 同时,部分技能竞赛项目命题由大赛组委会依据《国家职业标准》,结合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技术文件的要求制定,同时对接宁波地方产业经济发展战略需求。 较往年相比,数控、焊接、模具和车工赛项和规程对接世界技能大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技能大赛,凸显机械专业新技术、新工艺的特点;电子产品装配、电气安装与维修等赛项也加入世赛内容和评价方式,对宁波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新体制、工学结合现代教学制度和校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今后,宁波将以技能大赛为引领,通过双高校(专业)建设,打造一流专业,开发一流课程,锤炼一流课堂,建设一流师资,配置一流资源,培养一流人才,为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打造“宁波模式”。 据悉,此届大赛部分赛项金牌选手,将进入宁波市组织的省赛、国赛集训队,并通过后期的集训选拔,有望代表宁波队参加接下来的省赛、国赛角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