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成长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2年03月15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悠悠万事 为何吃饭为大

    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时,特别就粮食安全问题发表了重要讲话,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和新思路。总书记说,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悠悠万事,吃饭为大”。两个“大”字掷地有声、意味深长,既是对新形势下粮食安全重要性的再强调,也是对我们如何更好端稳中国饭碗的再部署。

    当代青少年学生,恐怕都没有真正体会过饥饿的滋味。饥饿问题因何产生?如何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今天,就由我来给同学们讲一讲。

    

    主讲人

    宁波市五乡中学

    陈欢夸

    

    与饥饿的斗争史

    已长达数千年

    七千年前的某一天,浙东平原上的河姆渡先民欣喜地发现,几个月前他们撒播下的稻粒已经长出了沉甸甸的稻穗。这意味着他们这个族群可以暂时休整,过上一阵子瓯饭瓢饮的生活。于是,他们把这稻穗刻在了陶钵上,与太阳、神鸟、野猪等一起成为供奉的圣物。然而,他们何曾会想到,数千年后,人类会因此永远告别采集与狩猎,因此兴修水利、建立国家,因此繁衍人口、兵强马壮,也因此引发频繁的饥荒和无休止的起义、战乱。

    古代中国是一个农耕文明高度发达的国家,而农耕文明也有其致命的脆弱性。旱灾、水灾、蝗灾、瘟疫等一些不可抗的自然灾害,可以直接摧毁一个地区的农业生产,造成严重的饥荒;而统治阶级的横征暴敛、穷兵黩武等人为因素,也会造成劳动力的不足和农业生产的破坏。

    所以,自秦朝以来,历代史书、方志中均有不少饥荒和流民的记载,在王朝交替之际则尤甚。

    东汉末年由于连年战乱,造成中原地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景。西晋惠帝时期的一场饥荒的消息传到皇宫,惠帝竟反问:“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明末李自成起义,清末太平天国运动,均因饥荒而起,利用“均田”“免粮”的口号营造出浩大的声势。1937年、1942年我国北方地区曾两度发生大规模的饥荒。

    虽然中国古代不乏政府和民间两个层面的备荒和救灾举措,也有像唐太宗这样的明君“口吞蝗虫”希冀“移灾”的事例,但由于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总体落后,决定了与饥饿的斗争是一场持续了数千年的拉锯战。勤劳、善良的中国农民只能将吃饱饭的愿望寄托于风调雨顺、海晏河清。

    淡忘饥饿的感觉

    只有短短数十年

    “中国人才几天时间没饿肚子?也就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出生的孩子。”习总书记曾这样说道。

    没错,在上世纪六十七年代,还曾流行过“红薯汤,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这样的顺口溜。红薯,作为一种高产的粗粮,它伴随无数苦难的中国人熬过了1959至1961这三年的艰苦岁月。同样,对于度荒做出过很大贡献的南瓜,在我们宁波的部分地区有被叫做“饭瓜”的,因为在困难时期它能当饭吃。

    能够唤醒中国人关于饥饿记忆的,还有一种特殊的证券——粮票。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由于物资紧张,特别是粮食产量的不足,国家和地方政府决定对粮食等民生物资实行按计划供应,粮票应运而生。粮票在中国使用达40多年,进一步塑造了老一辈中国人精打细算、勤俭节约的好习惯,直至1992年国家粮食购销价格放开,次年各地相继取消了城镇口粮定量供应制度,粮票才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经过多年艰苦努力,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从当年4亿人吃不饱,到今天14亿多人吃得好,这是相当了不起的成就。

    居安当思危,于治需忧乱。今天,我们虽然已经告别了饥饿,但与中国粮食产量世界第一的地位不相符的是,我国依然是粮食进口第一大国,特别是大豆。大豆是重要的产油作物,其副产品豆粕还是重要的牲畜饲料。2021年我国大豆的自给率只有14.5%,剩下的只能依赖进口,这样我国的榨油业和养殖业就存在潜在的卡脖子风险。如果稻米、小麦的自给率也这么低,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我们恐怕还将有饥饿之虞。所以,粮食安全关系到全国经济的大账本、国家安全的大战略,养活中国必须靠我们自己。

    国人如何牢牢捧住手中饭碗?

    改革开放40多年来,由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等政策上的优势所释放出来的粮食产能已近极致,如何保住粮食生产的生命线,主要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保护耕地。

    最近几十年,随着人口激增和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虽然借助人工设施,创造适合动植物生长环境的设施农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耕地不足带来的挑战,但耕地作为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永远无法被取代的。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必须守住“18亿亩耕田的红线”,它是关系到国家命脉的安全线。

    第二,科技创新。

    习总书记强调,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其中包括生物育种的自主创新,农业科技体制的改革和加大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等。以袁隆平院士为代表的中国农业科学家团队为此付出了半个多世纪的努力,所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

    第三,树立大食物观。

    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丰富食物品种。

    第四,节约粮食。

    敬天惜粮、勤俭节约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我们提倡节约粮食,并非是要求少食节食,而是倡导一种拒绝浪费的理念,养成餐餐“光盘”的习惯。勤俭不是吃苦,而是对有限资源的珍视,对劳动价值的尊重。

    检阅历史,昔日饥荒年代的漫天哭嚎犹在耳边回荡;环顾周遭,看如今的中国已是万家灯火,饭菜飘香。丰年不忘饥苦,富岁当思节约。对饥饿的恐惧伴随着中国人走过了五千年的历史,却在富足生活面前慢慢被消磨。

    事实上,我们从未远离过粮食危机,只是有无数像袁隆平爷爷这样的伟人替我们驱散了饥饿的阴云。“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滴水成河,粒米成箩”,愿大家一起行动起来,将中国人的饭碗牢牢捧在手中,深深铭记心中。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