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国家高新区信懋小学 王利娜 统编语文教科书将拼音教学定位为识字、学习普通话的工具,为凸显其综合性、实用性等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可在拼音教学中加强动手实践,让拼音学习充满活力,富有童真童趣。 《浙江省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基本要求》(2021版)中明确指出:“拼音教学要遵循综合性、实用性和趣味性原则;充分利用教材的情境图,采用做游戏、念儿歌、编口诀、讲故事等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和效率。”这将汉语拼音定位成识字的工具、学习普通话的工具,极大程度上降低了对拼音教学的要求,使拼音教学更加贴近生活,贴近普通话的实际交流程度。 然而,汉语拼音终究是抽象的表音符号,难读、难记、易混淆、易忘却,内容多并且比较枯燥,要在入学约一个半月的时间里逐步达到教学目标,同时又要有一定的读写速度,对于注意力持续时间短、自制能力弱、无意注意相对占优势的一年级新生来说,是件不容易的事。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充分依照统编教科书拼音教学编排原则,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用好教材,鼓励学生自主发现、自主体验、自主实践,快快乐乐学好拼音。 一 找一找,观察中自主发现 (一)我来圈一圈 统编教科书每一课的插图都有统一的画风,充满了童心童趣,在拼音教学主题图的设计上也融入了和谐的故事情境,适合用来提示字母的字形或字音。 如第六课《jqx》,情境图采用了贯穿整本的柔和色调,以及水彩晕染的羽化画面,占据四分之三页面的是蓝天、白云、大树、女孩。 教学时,教师先出示三个字母读音及字形,让学生先在插图中自己找一找,圈一圈。接着上台在大屏幕上动动小手指一指。学生就能在一只母鸡抬头追蝴蝶,字形迁移想到“j”,小鸡的叫声则是“j”的发音。画面的旁边有个小女孩,手里举着“qì”球,它的数量是“qī”,最左边显眼的气球的形象更是字母“q”的字形。字母“x”的字形隐藏在桌子上切成四份的西瓜上,发音更是“xī”瓜。这样,学生对于自己圈画的字母和编的顺口溜兴趣盎然,更能加深对字母的认识。 汉语拼音字母本是相对独立的图形,这种整合式的拼音情境图让字母之间产生联系,让学生在看图说话,描述内容的时候自然而然地融入拼音元素,从而借助生活实践习得拼音读音和字形。 (二)我来说一说 情境图还能多次运用,如在《aoe》第二课时复习导入时,笔者让学生拿着课前自己做的拼音字母卡片上台,其他学生一起念顺口溜,根据读音和字形齐声将词条贴在大屏幕的对应主题插画上,一边贴,一边齐声背诵顺口溜——“a,长大嘴巴,aaa”。通过这样拿、念、贴、说,不仅加深了孩子们对单韵母的记忆,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也符合他们活泼爱动的特点,让课堂充满孩子们的琅琅书声。 教科书中的图片大部分都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不是割裂分散的。 复习阶段,学生在看着图片讲故事时,能进一步巩固字母的学习,同时锻炼口语表达能力。如《bpmf》的情境图,看似讲了四个字母,但例子均贴近生活,能用一个故事串联:“早晨,太阳公公起床啦!老伯伯拄着拐杖,带着波波一起去爬山。他们在山脚看到有两个小朋友在洞口玩捉迷藏的游戏,他们蒙着眼睛摸啊摸,真有意思。伯伯和波波互相鼓劲,终于爬到了山顶,在绿叶丛里,他们听着广播,欣赏着风景……”拼音字母是识字阅读的工具,若简单机械重复识记往往收效甚微,学生通过实操学习经历,感知、理解、发现的过程才能促进语言、思维的发展。 (三)我来做一做 多媒体以强大的交互性、直观性、动态性,多角度调动着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在拼音教学课堂上,合理使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智能发展。 例如在区分四声训练中,教师设计这样的“连线”类课件: 展示各种声调的单韵母,散乱分布在蓝色大屏幕上侧,事先将每个单韵母设计成一只只小鸟,要飞回属于自己的小窝。请学生上台当小老师,将打散的单韵母的四声一边领读,一边“送回”到相对应的“四声鸟窝”中。通过电子媒体的链接,“小鸟”们扑着翅膀飞回了家。 在标调规则中,笔者设计了“判断”类课件: 屏幕不断游动着小鱼,小鱼身上事先输入了标调的音节,请学生上台用手当渔网,将标调正确的小鱼捞起来,计算在规定时间里一共能捞到多少小鱼。此“判断”类活动还可以设计左右分屏,请两位学生上台竞赛,互相比一比速度和正确率。孩子们兴趣高涨,声音响亮,课堂氛围活跃,最重要的是,让他们动起来、做一做,手脑并用,在轻松愉快中突破了一部分的教学难点。 二 演一演,移情中开心体验 (一)自我介绍我最棒 一年级儿童表演欲望强烈,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多多鼓励他们上台勇敢地展示自己。 例如在单韵母第二课时中,笔者让其中学生带上相对应的字母帽子,上台这样介绍自己:“我叫a,我住在四线三格里的中格,只要简单的半圆加一竖就组成了我,大家要是记不住我的名字,可以记住这一句顺口溜,圆圆脸蛋羊角辫,张大嘴巴aaa,现在小朋友们记住我了么?”这样短短的自我介绍,将单韵母a在四线三格中的写法、笔顺等教学要点融合在了一起。同时也将教学的要点有机融合在学生的肢体语言和口头语言中,让学生在动中巩固了知识。 (二)排排队伍我能行 标调规则的学习,也能相融于学生的表演,在单韵母“排排队伍”中趣味感受。在教学时,教师先请代表单韵母的五位学生上台,由“声调帽”举行冠冕仪式。“大哥a”必然要排在首位,“只要大哥一出马,声调帽子就属他”。接着a不在,有你就没我,互相竞赛的oe齐步走来,先出现谁,声调帽就给谁戴上。谦逊的“iu”一出现,则彼此谦让,推让着把声调帽戴在排后面的那个字母上。学生生动见证了这场“排队风波”,也让平面的口诀变得立体起来,加深了口诀的记忆。 三 摆一摆,操作中趣味发展 (一)我能巧做手指操 在学生注意力集中20分钟后的疲倦期,笔者将手指操作为课中操进行。动感的音乐,上下翻飞的手指,配合着顺溜的口诀,一手伸出食指比划1,一手握拳装作小圆点,上下一合,就是“一根蜡烛iii”。手握一个空心圈,不就是“圆圆嘴巴OOO”。单手的O、l、n,双手拼凑的a、i、h等,双手还能和自己的小伙伴合作着拼一拼,配合好玩。长发的小姑娘上来了,指着自己的小辫子说:“看,我就是圆圆脸蛋羊角辫,张大嘴巴aaa”,趣味横生。手指操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加深了字形的记忆。 (二)我能趣玩做字母 手工能力也是动手实践的表现,可以在课后布置创意的拼音作业,让学生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发现拼音的魅力。通过孩子们创意的思维,独特的儿童想象,自主制作字母。我们能看到用雪花泥编出圆滚滚的O、用亮晶晶的面包封口条凹出曲折的e,黑白棋子拼接出弯弯的j,毛绒绒的棉花球粘出小椅子h,橡皮泥捏出小鸽子g。也能看到用与生活紧密联系的饼干,五谷杂粮与拼音字母的完美结合。 在这个动手摆一摆的过程中,也有一些摆错的现象,比如“j”的弯钩勾错了方向,“u”没了小尾巴,这些错误是学生作业中常见的,教师启发学生有意识关注细微的差别,自主发现这些错误,并动手改正。通过这样的动手做、不断改正后,学生对于拼音的记忆更加深刻了。 正如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所说,“我听到的,我忘了;我看到的,我记得;我动手做,我理解了”。我们在拼音教学中鼓励学生亲自参与,动手操作,用脑思考,抽象的知识就能看得见了、讲得清了,这样的自主发现、体验与实践操作,让拼音学习更有趣,更扎实,也更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