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6版:牛教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2年03月18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千年技艺在她手中“诉说”前世今生

浙纺服院副教授手作再现传统蓝印花布技艺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张剑峰。

植物染料蓼蓝。

受访者供图

    蓝白相映,质朴的色彩、古拙的纹样,一方蓝印花布承载着文化烙印,从遥远的过去走来。

    在现代工业印染、数码印染中,这块蓝印花布丢在山野乡间,成了遥远的记忆。

    2016年,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张剑峰想做纯粹的传统蓝印花布,自此生出执着热爱之情,南去贵州排莫、云南大理巍山学习传统技艺,又到奉化、台州等地追踪“古董花布”。

    如今,她是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其创作的植物染作品入选浙江省工艺美术双年展,中国第一届第二届天然染料双年展,作品在海内外展出,并多次获奖。

    □现代金报 | 甬上教育

    记者 王冬晓

    通讯员 王国海

    用“非遗技艺” 创作抗疫作品鼓舞人心

    前不久,张剑峰携“青出于蓝胜于蓝”的蓝印花布艺术展和大家见面。

    在天一创艺街内的这场蓝印花布艺术展布置成了工作室的场景,目之所及,是一匹匹印着各色花纹的蓝印花布,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仿若从高高的云天倾泻而来,在架子上随风飘舞。展厅还特地配上了大片的芦苇,衬托蓝印花布传递出来的自然、宁静和朴素的意境。

    幽幽蓝草香,青花印白麻。蓝印花布是中国汉族民间传统的工艺印染品,也称为药斑布、灰缬、型染,是中国四大传统印染——绞缬、蜡缬、夹缬、灰缬之一,一般可分为蓝底白花和白底蓝花两种形式。

    2020年初,新冠疫情暴发,张剑峰被白衣天使们的医者仁心和全国上下同心抗疫的精神打动,遂以非遗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创作出《致敬系列》《万众一心》等抗疫主题作品,用蓝与白的朴素色调,讲述疫情之下生命相守的伟大之爱。

    在展厅,作品《万众一心》格外引人注目。整个作品以四个同样的版面组成,中间的间隔巧妙地形成了象征医疗救护的十字标志形状;最中心的“x”符号代表“病毒”也预示着它终将会被消灭;直面“病毒”的是一线医务人员,他们用身体铸成密不透风的防护墙;戴口罩是疫情防护的有效手段,口罩之下是各个领域不同身份的抗疫人士;外围图案寓意其他在本次疫情中贡献的爱心和力量。

    “蓝印花布所陈述的是一种文化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及向往。”张剑峰告诉记者,一匹蓝印花布的形成要经过纹样设计、画稿、刻版、刮浆、染色等多项工序,可谓繁复,希望通过这种形式,致敬抗疫的人们。

    奔赴2000多公里 去云贵学“艺”

    奉化蓝靛(一种植物蓝草,可做染料)种植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一直到20世纪30—40年代,蓝印花布在奉化人的生活中还是至关重要的生活用品。张剑峰是奉化人,她依稀记得,小时候外婆家里用过“浇花版被面”(也称蓝印花、蓝其布),还有蓝印花布围兜。直到20世纪70年代,蓝印花布才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如今的蓝印花布大多是工业印染。

    2016年,张剑峰想让蓝印花布重归传统的蓝,“这种把太阳的颜色融合在一起的蓝,太美了。”张剑峰一直研究色彩,用传统技艺制作的蓝印花布的“蓝”,是工业印染无法呈现的,“不是生硬、直白的蓝,而是带着香气、温柔的,有生命力的蓝。”

    张剑峰被这种色彩吸引。她下定决心,一定要学习这种养缸技艺。

    她了解到,云南大理巍山古城有这种技艺,于是乘坐火车、汽车,辗转2000多公里到达云南大理,找到当地人求教技艺,可是一句“传男不传女,更不用说你一个外人了”就把张剑峰打发了。但她不死心,又了解到贵州黔东南排莫村蜡染出名。2017年暑假,张剑锋一个人去了排莫村。

    “当时交通还不方便,从丹寨到排莫没有车,只能提前联系好让人出来接,才能进村子。”张剑峰在排莫村看到了地道古法的蓝缸,也向村民请教这种传统技艺的制作过程。

    “排莫村几乎家家有染缸,他们将收割来的蓼蓝叶子在水中浸泡2—3天后,用石灰反复搅拌打靛,一天后倒掉上面的清水,沉淀在下面的就是蓝靛,收集蓝靛存起来常年可用。”张剑峰说。

    最终,张剑峰师承中国台湾蓝染传承人汤文君老师,在她的手把手指导下,完成了建缸。建缸,就是将蓝靛、混合一定的食用碱、米酒、水等辅料放置在染缸并用水搅拌,每日精心呵护称之为“养蓝”,需要印染时将布料放置染缸中反复浸染搅拌后,洗晒。

    整理出书让更多人感受 传统技艺之美

    “养蓝是一件需要非常用心和耐心的事情,没有三五年养不好。”张剑峰说,因为植物染料受温度、湿度等各方面影响,每天测试蓝染缸的PH值非常有必要,“碱低了,要加碱;缸水泡沫浅蓝色,说明缸水营养不良,需要加营养剂——糖。”张剑峰说,她把染缸养在自己家里,每天要去看看“蓝宝宝”。“2020年在养缸里出现了靛玉红色。”张剑峰打电话请教养蓝的老师和朋友,探究原因。

    “很多人养了十多年也没碰到这种情况,后来大家探讨,估计是没有搅拌,没有染布,导致过度还原造成的。”张剑峰说,养蓝的乐趣也在其中,虽然同一个染缸里,但染出来的是五彩斑斓,不同的蓝色。

    喜欢这门技艺,张剑峰也乐意钻研这门技艺。她探索多年还原1000多年前的传统技艺,并整理出版了《奉化蓝印花布》这本书。书中记录了她六年来研究蓝印花布的过程,并毫无保留地分享这门技艺。

    接触植物染后

    她变得越来越温和

    “细想之下,植物染给我的生活带来太多的变化。我从前是个急性子,接触植物染后,知道‘欲速则不达’,凡事必遵从自然规律。”张剑峰学习蓝印花布和扎染,在一针一线,一刀一划一染色中沉下心,慢慢变得越来越温和、从容。

    如今,张剑峰是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创立宁波喜曼植物染设计工作室,她身着传统技艺植物印染的裙子、披肩、包包和配饰,让更多人感受到这种千年技艺的美,也吸引越来越多年轻人喜爱蓝印花布。

    记者在其工作室采访的两小时里,浙纺服院大一学生吴心意头也不抬,专心致志缝制一块蓝印花布的胸针。

    “我喜欢蓝印花布,我们同学也非常喜欢这种老底子的东西,懂的人都知道,这是买不到了,是文化和价值的体现。”吴心意说。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