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学生制作的蓝印花布应用作品。学校供图 |
 |
孩子们跟着老师认真学习每一个步骤。 学校供图 |
“我想送妈妈一个草木染的布袋子,携带轻便又好看。”“家门口的樱花树美极了,我想把美景都记录下来,为自己定制一件独一无二的T恤……”小小的染坊拓展课程学习教室,一群中高年级的小学生围在一起热烈讨论着。 这个场景,是“双减”背景下余姚市城南小学结合校本特色课程《乡间染坊》深化的课后服务。在专业老师指导下,孩子们一边感受传统文化魅力,一边化身非遗传承“小使者”,自己用扎染、蜡染等传统染布技艺制作小物件,收获感满满。 □现代金报 | 甬上教育 记者 樊莹 通讯员 洪黎明 李迪 让校园成为 非遗传承的新土壤 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人们越来越追求产品的规模化和批量化生产,很多领域机器已经取代传统工艺。但庆幸的是,还是有少数民间手工艺人仍在致力于传统民艺的传播与传承,以扎染、蜡染为代表的传统染布技艺正是如此。 怎样把老底子的东西留住,让校园成为非遗传承的新土壤?课题负责教师吕琼洁早在六七年前就参与到《乡间染坊》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中。 “当初的想法,是希望立足传统工艺,让学生传承‘非遗’,同时提升学生的美术表现能力,审美态度和创新实践能力等核心素养,构建优质的小学美术课程体系。”吕琼洁表示。 当然,想要顺利开展教学,必须考虑学校自身环境及学生实际情况。 “双减”政策落地,助推了这一进程。上学期开始,学校专门打造了供学生学习的教室,每周三的染坊社团课程与每日课后服务的染坊拓展课都在此教室内进行。三至六年级学生都有机会学习。孩子们对这门课程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课后还经常围着老师学习技艺知识。 专业师资队伍让教学专业化 传统蓝印花布制作过程是怎样的?图案纹样有什么讲究?生活中常见的植物染材又有哪些?为了充分调动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让课堂活起来,城南小学从创设情境、组建专业师资等方面下功夫。 创设情境主要是体现在“环境渲染”和“生活展现”上。除了在课堂上采用语言、教态、视频等形式外,学校用各种材料和手段布置教室,学生一走进去就能感受到浓浓的氛围。 学校还力图创建专业师资队伍,像吕琼洁老师曾到贵州省丹寨县龙泉镇学习传统蜡染工艺、向宁波市级非遗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张剑峰老师拜师学艺,以及去往省内的蓝印花布厂考察,积累经验,使教学变得专业化。 如今,经过不断更新扩充的《乡间染坊》课程,已经拥有自编的教材、教案、微课等。传承技艺多采用教师示范、现场示范或者自制微课示范;也会让学生看染艺非遗传承人以视频直播形式传授技法。通过这些途径,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创意图形设计、植物染料染色、布艺现代应用等知识。 为增加课程的体验感,学校专门开辟出实践基地,种植蓝草植物,将美育与劳动教育相结合。让学生亲自去观察、记录不同蓝草的生长过程,播种、发芽、生长、开花、结果。同时学生从种植、养护、丝巾生叶染、制靛等过程中,体验劳动带来的快乐。 师生甚至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一起挖掘课程资源。如欣赏夹染作品时,学生会疑惑为什么把这个戏文故事刻成夹染的图案?有什么寓意?为了让学生对一些戏文纹样有更深入的了解,除了口头描述,教师还会采用欣赏与表演形式,演一演、看一看、笑一笑,印象更深刻。 染坊拓展课程给孩子带来改变 因为扎染、蜡染、草木染等制作过程相对复杂,可能一个“其貌不扬”的作品,就要花上一个学期甚至更久的时间。这对学生来说,是磨炼心智的过程,无论作品制作成功还是失败,都是一种成长。 “学习这个课程快三个学期了,心态也是起起伏伏的。”六年级学生曹雨霏分享心得,她从一开始接触这个课程的兴奋,到后来因为“学习时间长”“难上手”一度感到沮丧、烦躁,再到摆正心态,向老师讨教、向周围小伙伴虚心请教,最后终于完成了得意的作品,满满的自豪感。 “这让我想到了木匠、铁匠等各类手工匠人,用尽一生时间只把一件事做好,太不容易了。这个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曹雨霏感叹。 路路(化名)以前是个坐不住的男孩,上课总爱捣乱,但他却很喜欢动手制作。自学校开设了染坊拓展课后,他主动报名参加。听说布袋、围裙、抱枕、包包等生活用品也可以自制,他除了课上认真听,私下还向老师请教技艺,并趁着妈妈生日快到的时候,用课上的白麻布,先制作成布袋,然后用蓝印花布技艺创作图案,染上花纹,一个看似朴素却怀揣孩子孝心的布袋就这样做成了。 路路妈妈收到儿子的手工作品,非常惊讶:“孩子平时粗枝大叶的,没少让我们操心,没想到会做这件事,让我们很感动!”这位家长感谢这样的课程给孩子带来的改变。 “今后,学校考虑把课程做得更细更强,‘更细’指的是把作品的价值延伸,可以做成各式手工艺品,学生之间相互赠送,形成有爱的氛围。‘更强’指的是把课程中各种可以教育的因素都调动起来,让课程更有生命力。”校长芦建章说,学校推进这一课程改革已取得明显成效,在2019年9月被评为余姚市精品拓展课程,在2020年5月获宁波市第八届义务教育拓展性精品课程二等奖,在2020年底还入选了第八届“浙江省义务教育精品课程”。 专家点评 新型教学空间的 精品案例 余姚市中小学美术教研员 张重欣 开展拓展性课程是省课改的重大举措之一。城南小学为了丰富学校课后托管服务的内容,精选了乡间染坊这个项目作为拓展课程在校内展开。活动时间更加充裕,参加人员更加广泛。在活动过程中孩子们体验着自己动手创造出精美作品的喜悦,感受中华传统工艺的魅力。 城南小学开展“乡间染坊”这一拓展性课程之所以深受师生喜爱,源于课程具有以下几个特性: 一、贴近学生生活应用,拓展性课程的选择权在学生身上,而“乡间染坊”富有中华传统工艺特色又具有可操作性,非常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因而深受学生欢迎。 二、体现探究性和实践性。课程的教学及活动中,师生共同探究植物染料的生长及制靛过程,充满了学习、探究、实践的乐趣。课后服务课程让孩子们乐此不彼。 三、体现课程的深度融合。“乡间染坊”课程既有美术课的元素,又有劳动实践的基因,而其中包含的图形、色彩及工艺手法等均需要一定的综合素养 ,对教师的要求较高。 这门课程现已被评为浙江省精品课程,“乡间染坊”工作室被评为余姚市创新实验室,现在正积极申报浙江省100项新型教学空间精品案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