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现代金报
 
2022年03月25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学校美育如何真正落到实处?

宁波各校正在逐步探索,积累经验

余姚市梨洲小学摄影拓展课。学校供图

象山县丹城第五小学文化墙。

学校供图

    2020年10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要求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提出学校美育工作主要目标是:到2022年,学校美育取得突破性进展,美育课程全面开齐开足,教育教学改革成效显著。

    2021年7月,中办、国办发布《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要求开展包括美育等各种课后育人活动。

    这也意味着,美育已经被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美育的本质是什么?美育,指的就是美术课、音乐课等艺术课程吗?学校美育课程如何落地?学校美育如何以美育人?

    宁波市第三期名校长工作室小学第五组的13位校长,近一年来围绕“美育”主题,通过现场考察、易校蹲点、主题研讨、公开展示、学术交流等方式开展了多次研讨活动。一起来看看他们有哪些思考和建议。

    □现代金报 | 甬上教育

    记者 马亭亭

    美育课程开齐开足,课程内容丰富多样

    课程开设方面,各地各校在“开齐开足”的基础上,不断拓宽课程领域,逐步增加课时,丰富课程内容。

    慈溪市第三实验小学开展“和美”课程建设实践,呈现“班班有歌声、人人会乐器、个个爱展示”的艺术氛围,通过周周练、月月秀、年年评等形式,提升学生艺术素养和实践能力。学校共开设47个校级课程,40个年段级课程,其中有六大校级艺术团、八大美术文学工坊,课程涵盖了合唱、舞蹈、陶笛、小提琴、吉他、儿童版画、素描、儿童漫画、书法……学生自主选择,追寻着心中所好,每周参与,大大激发了学生求知欲望。学校还充分发挥竞赛的杠杆作用,开展每月一秀展示活动,多主题多形式展示学生的作品。

    充满原始生态活力的陶艺,具备现代跨界思潮的STEAM教育理念,镇海区崇正书院将两者巧妙融合,构建了“陶立方”创意工坊,以陶艺教学为切口拓宽学校美育的格局。

    海曙区集士港镇中心小学通过创新版画教学美育项目,以小小的橡皮章为魅力教学材料,以乡情文化为教学内容进行美育。学校还开发了校本课程《一板一妍》,里面有古今中外优秀版画作品的欣赏,有与本地广德湖地方文化、传统文化、校园文化等结合的背景素材。校园内处处有优秀的学生版画作品。学生在创作、欣赏的过程中,感受到了版画的魅力,并激发了橡皮章创作的欲望。

    北仑淮河小学校长翁飞霞认为,美育不仅在教室里的课堂上,还应该延伸美育常态课堂,利用社区等社会资源让学生们感悟本土独特地域文化,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淮河小学适当增设让学生每年都有一次走进美术馆、书法馆、博物馆等参观学习的机会。去年,该校组织美术教师分批带领一批学生走进港口博物馆,开设场馆课堂,让文物成为同学们的第二教科书,让博物馆与学校的教育资源得到了相互补充、让课堂得以延伸。

    美育的本质是什么? 校园处处“以美育人”

    美育,指的就是美术课、音乐课等艺术课程吗?答案是否定的。

    美育不仅仅是吹拉弹唱等技能,而是对人的全面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审美和人文素养的培养。美育作为一种审美教育,能丰盈人的精神世界,最终促进个性的充分发展和人格的完善。所以既要在美育的课堂上教会学生欣赏美、发现美,也要教给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鄞州区江东实验小学认为,想要打造具有美育特色的现代优质学校,就要让学校时时、事事、处处都以美育人。用美的环境熏陶学生,用美的课堂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智慧,用美的教育活动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经典的魅力在于润泽滋养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世界。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学习知识日益暴涨的当下,如何拉近学生与经典的距离,增强学生与经典的亲近感,激发学生阅读的乐趣?象山县丹城第五小学开展“手绘‘五小100’本封面”活动,让学生与经典书籍“亲密无间”,再根据不同年级,将作品相对应地布置在校园大厅、走廊、楼道等空白墙面上,把看得见的美和“摸不着的美”巧妙融合,把校园文化环境的美育功能放于学生手中。

    美育面向人人,农村学校也有声有色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健全面向人人的学校美育育人机制,缩小城乡差距和校际差距,让所有在校学生都享有接受美育的机会。

    从现状来看,农村小学的美育发展由于客观条件的制约,存在着美育观念落后、课程结构单一、教育资源不足等问题。那么,如何在条件不足的现实下,实行农村小学的“美育突围”呢?奉化区松岙小学地处偏远山区,该校校长夏孟佶认为,需挖掘和整合农村美育现有教育资源,从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校园文化等角度去探索和实践,为学生全面发展搭建广阔“美育舞台”。

    本着以美育人的教育理念,在“人人都会一样乐器”的口号下,松岙小学以葫芦丝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构建艺术特色课程。

    创新教学模式、开展特色活动、进行多元评价,葫芦丝教学从基础进阶到专业,在人人会演奏乐器的基础上,学生、教师、社团、学校,相继在省市区各级比赛中获得各项荣誉,这对偏远山区的学校来说是来之不易的。

    还有一所学校,把摄影这项艺术引入课堂。每年十月,余姚市梨洲小学的沈诗萱同学都会来到柿林村,用相机给家乡留下最美的定格:“我爷爷还住在这里,我想给爷爷和以前的家拍张合影。”这是该校摄影拓展性课程中一次典型的校外实践课,摄影课程是这所学校的特色,自2016年开设以来,学校就开始研究如何在摄影活动中浸润乡土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综合素养,从小受到美的熏陶。

    近年来,余姚市梨洲小学把摄影教育作为培养学生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途径,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走出了一条以“影”育人的新路子。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金报